如果你丢大包的时候习惯读点什么,那《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会是不错的选择。
它是一个故事合集,每个故事都短小伶俐、奇异有趣,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而且,故事类型多样,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等,不说所有,但总能覆盖到读者的一些兴趣点。不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跳过,并不会影响阅读体验。
虽然书的卖点是“第一部精神病人纪实访谈录”,但为了增强文学性,作者其实做了一些改编和处理,所以大多数读者将它划分成小说作品,而不是纪实文学,也不是科普作品。也就是说,读的时候不能“太当回事儿”,不然会容易跳脱不出来。
作者高铭,本职影视策划,也是一位催眠师。可能受本职工作的影响,书的语言简单直白,有戏剧感,非常抓人,读起来非常丝滑。
据作者说,他接触精神病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单纯是出于好奇。想知道,如果换个视角看这个世界,会不会很不一样。从作者最初的目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是真的做到了。至少对于我而言,它既满足了我的猎奇心理,也引发了一些我对自身和世界的思考,是一次很有收获的阅读体验。
前面说,这本书很像一本小说集,所以作为蹲坑文学来读非常合适。但是也会有个别较长的故事,分成了前、后两篇,或者前、中、后三篇来叙述,比如《时间的尽头—橘子空间》、《迷失的旅行者》、《还原一个世界》、《果冻世界》这四个故事。(好像比较长的几个故事都和量子物理有关啊,科学的事,果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这些比较长,又需要一点时间思考的故事,比较适合有相对大段的空闲时间来读,比如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是可以读的完,也比较有利于思考的。
可能乍一看,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什么的,真的好深奥啊,非常劝退。但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把人作为主角,就一点都不难读,反而因为角度清奇有趣,而被吸引。比如,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内卷”这个概念很早就有了!《超级进化论》这个故事,就是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内卷”。
几个我比较有印象的故事:
《三只小猪》
每个人都有一支队伍,用来保护那个真正的“我”。
《三只小猪》这一篇,讲的是多重人格。主人公有三个人格,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美好纯粹的一面被映射成妹妹,而勇敢、牺牲、抗争、痛苦的一面被映射成两个哥哥。具体的故事会有点俗套,哥哥保护妹妹,为了守护妹妹而流血牺牲。但往往,我们总会被俗套的故事打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用俗套的外壳,把柔软的真实捧到了我们面前。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只有单一性质和品格。作为人,我们复杂而立体,我们的内心精细而粗粝。每个人内心或许都住着一个“妹妹”,希望她永远开心快乐。有人单纯快乐,就必须有人勇敢无畏,与痛苦做抗争,为快乐而斗争。所以我们也都有“哥哥”的一面,勇敢坚定。
人的立体和多面使我们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和品质,但一般来说,这些特点和品质能和谐相处,我们就会表现出比较单一而突出的主要特征。但有的人天生敏感,每个特点都被放大,分裂成无法控制的“自己”。每个“自己”都想把唯一的身体据为己有,“自己”与“自己”互相伤害,甚至互相残杀。最终,如果幸运,会有一个“我”留下来,那个“我”,就是本我所认可的自己。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更具象的自我是怎样的,它可以很纯真可爱,也可以很可怕。人们内在的复杂性,让我意识到,不是每个人身体里的“自己们”都天生可以和谐相处。“猛虎”与“蔷薇”,二者都不可或缺,能有平衡二者的智慧,可能才会离快乐更近。
《人间五十年》
正是因为有了时间,才有了因和果,正是因为有了因和果,才有了命运一说。
《人间五十年》,一个关于命运的“线性”、“可计算”、“可预测”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人一种悲伤和无奈感觉,故事的主人公认可“宿命论”,告诉我们,从出生开始,我们的一生就有既定的路线。但读完这个故事,我却发现了一个更乐观的角度,帮助我理解了努力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本质上,其实就是:因果关系。
按照主人公的逻辑,命运的可预测性,其实是基于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成立的前提是“时间”,有了时间才有了先后,因而有了因果。那么,客观来讲,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把握好“因”,必定会结出对应的“果”。这让我忽然觉得,命运虽然给了我们既定的剧本,但幸好没有限制我们的演绎方式,也算是非常幸运了。
《还原一个世界》
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真正喜欢的那种!而且,你会做得很好!
《还原一个世界》中,主人公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后来辞职,专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的,就是有人,除了喜欢,其他什么都不图,真帅气啊。研究喜欢的东西也得吃饭,当他发现所剩积蓄无法支撑生活,就以自己的研究为基础,开始发行一些小册子,客户少而精,精准投放,月入上万。
他研究什么呢?史前文明。
他研究过玛雅文明。众所周知,玛雅文明是失落的文明,文字失传,也没有史料记载。为了研究玛雅文,他专门研究了符号学,试图用符号学来破译玛雅文。这种感觉就很像,当初史学家和符号学家们拿到一堆甲骨,试图将甲骨上的涂涂写写总结出意义和规律来。这个工作很难,能研究出成果,往往都需要许多同领域的专家共同推动。但这位神人却凭着热爱和痴迷掌握了玛雅文的规律。
不仅如此,他还从玛雅文字入手,研究了玛雅文明的核心文化。他发现,玛雅人虽然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却没有轮子;虽然有金属器皿和金属装饰物,却没有冷兵器;玛雅人虽然生活落后、热衷献祭这种原始活动,但却非常注重天文,且天文非常发达;他还尝试通过核心文化来“还原”被遗失的玛雅文明,理论完备,逻辑合理,听起来颇有道理。
从小,我们总是听到这种说法:兴趣和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我也认同这个说法,但从根本上,我从未体验过兴趣和好奇心带给我的知识,和老师及教材给我的知识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个故事让我忽然理解了二者的区别。、
这个感觉可能就像骑自行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逆风骑自行车的经验?那种又累又愤怒,站起来使劲踩脚踏板,却依然寸步难行的感觉会让人很沮丧,甚至质疑自己。但顺风的时候,却可以把脚从脚踏板上抬起来,看着它在风里疯狂打转,明明在骑车,却感觉要起飞的样子。以我过往的经验,我非常深刻地了解逆风而行的痛苦,但在这个故事里,我也跟着主人公体验了一把“要起飞”的畅快。
(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找到我们的热爱。)
这只是众多故事中的三个,希望有兴趣的伙伴也尝试读读其他的故事。有喜欢的、感触深的也欢迎留言分享。另外,也希望平时就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的朋友们,不要过分沉溺在故事里,不要过度思考哈。只作为有趣的故事来看,拓宽一下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就可以了。
一点摘录:
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在自己还有生命的时候,在自己还存在的时候,带着自己那颗人类的心,永不停息地追寻那个答案。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满期待。
你们太喜欢用已知去解释未知了,然后以此为基准来评判。
太多人在乎功利,不愿意静下心来做一些无涉利益而真正有意义的事了。然而,精神病人能,这不能不说是讽刺。
想象的无限?你别逗了。想象怎么可能无限呢,想象全部是依托在认知上的,超越不了认知。
知识永远不会是负担,欲望才是负担。你的知识只是知识,你要看本质,有了知识,你自己又附加了很多欲望出来,也就是说,你获取知识的原始动力不是纯粹的。
假如你是三维的生物,那你不但无法理解四维生物,你也同样无法理解自己——三维生物。就是说你可以向下去理解,什么一维啊二维啊,都没问题,你都能明白,而一旦面对平级,你就会因自身的局限性没法看懂了。因为你的‘看’,本身就带了三维的特性去看,这个‘去看’本身,是无法排除出去的,所以无论你怎么看都看不完整,也就无法看懂……
同一个世界的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反过来,这些不一样的世界,也影响了看待者本身。
人就是这样,依靠着记忆而活着,否则一切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