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古代,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家谱是一个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本族人物事迹的簿册,那它到底是有怎样的含义使得历朝历代都持续地编修家谱。从古至今,编修家谱的目的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国家族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那时家谱的形式主要是写有甲骨文的甲骨。后来,家谱逐渐被帝王诸侯采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大家也注重家谱的编修与传承。但直到唐宋时期,民间私家修谱才逐渐形成。

编修家谱的目的也是从唐宋时期开始逐渐变化的。我国古代社会遵从的是等级制,就比如说皇帝就是九五之尊,天下最尊贵权利最盛的人。古人的社会以等级划分,分别为皇族、望族、贵族、士族(科举进阶的士人)、奉族(有一技之长的匠人)、豪族、地主、良民等。

一般情况下,家族的地位是不怎么变化的,也就是说父亲是贵族,那其儿子、孙子,也将一直以贵族的地位延续下去。因此,这里就要讲到编修家谱的第一个目的:作为选拔官员和大姓婚姻家庭的参考作用。

也可以这么理解,古代讲究世袭制,因此选拔官员也要从同一阶层中选,婚姻也要讲究门当户对。我们多少知道一点古代的“嫡子、庶子”以及“嫡女、庶女”的区别,所以古代大多嫡子娶地位差不多的家族的嫡女,这时家谱就起到作用了。家谱中有世系表,可以很明确地记载家族中每个人之间的亲疏关系,这就是上文所说的编修家谱的目的了

之所以编修家谱的目的发生了改变,就是因为家谱在唐宋时期之后不在是皇室贵族的专权了,就连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修、因此,家谱的功能范围扩大了,目的也就有了变化。

此时,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讲述世系、长幼有序、亲友有别、尊祖敬宗、家族接纳等,更注重宣扬吻合之道。可以理解为家谱的功能由对外转向了对内。家谱的编修是为了使家族更好地发展,增强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从古代至现代,家谱已经发展了有数千年的历史,并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更新其内容,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待家谱同样要跟上其的脚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谱,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发生了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