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做别人的,而是做自己的人——读《拆开来说》

图文©龙九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 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让人心情愉悦,却又引人思考。这仅仅是朱自清先生文章中众多价值之一。

和很多朋友一样,提及《匆匆》、《背影》与《荷塘月色》等文章,都会倍感印象深刻,或是因文章情景动人,亦或是启蒙篇章。或许,在大家的心中,朱自清先生只是一个散文家、诗人。殊不知,朱自清先生还有另一个身份——以语文教育为信仰,无私奉献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叶圣陶先生曾对朱志清先生评价:就语文教学方面,他是个全才。

在《拆开来说》一书中,朱自清先生分享了他在语文教育工作中,关于教与学方面的丰富经验,用当下的话来讲可称之为“干货”。

书如其名,书中将语文教学拆分为知识与技能、文学与语言、经典训练三部分进行解说。在这里我要分享的是书中的两个内容分别是:了解与欣赏、写作杂谈。


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的了解与欣赏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更好的进行写作。

了解与欣赏

关于了解与欣赏的能力训练,朱自清先生认为:必须有了咬文嚼字的教学培养后,才能真正达到不求甚解的境界。在进行了解与欣赏能力训练时,应当注意语言的经济、比较的方法、文字的新变、问题的研究。

当然,我们可以先从文句中的句式入手,明白句子的特殊形式所在,洞悉特殊句式所蕴含的情绪点。如鲁迅先生《秋叶》的开端: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诙谐风趣的句式反映出了久坐屋中的厌烦与枯燥。

再者有(网文):

我们都是自然人,却不尽是自燃人。

略带自嘲的转折对比句式,却流露出笔者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凡而不凡的句子,汇聚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段落。当我们读到一个段落时,应当注意语句间相互的联络,了解文章的组织和发展的次序,掌握文脉,研究主旨是如何发展的。

写作杂谈

或许很多朋友作文时,都有自己的目的,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有的在于说明一个道理,有的在于抒发一种感情,有的在于传递一种能量。但,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的作品,总会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以及合理的标点。而朱自清先生就写作方面倡导学生要学会两点:一是注重文脉。二是关注标点符号。

何谓文脉?《拆开来说》中,朱自清先生如是说:因为注重“思路”怎样表现在文字里,所以就称它为“文脉”——表现在语言里的,称为“语脉”。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相信很多朋友在作文时,基本上都会照着心里所想而写,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思路的问题。照着心里说的话写下来,有时自己读着,叫别人听,倒也还通顺似的;可是叫别人看,就看出思路不清来了。

朱自清先生在《拆开来说》中指出,要训练文脉,得用宣读文件的声调。作文时先写出详细的纲目,从文意上,从意念的排列上下手。此外,更重要的是,多读,多看、多习作。有了量的积累后,才能厚积薄发。

有了清晰的文脉后,我们还需要注重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标点符号往往容易被忽视,例如,当下新媒体中的半角全角不分等。朱自清先生在《拆开来说》中提到,标点符号具备标明词句的性质的功能,有利于帮助达意的明确和表情的恰切,作用跟文字一样,绝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无的玩意儿。写作时,标点符号正是支持我们达意表情的方式,不充分利用,写作的效果便会因此而减少。

我的时间就在这纸与笔,

思维与字迹快要接触的那一刹那匆匆而过。

愿你不是做别人的,而是做自己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是做别人的,而是做自己的人——读《拆开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