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忧郁

看到了郁达夫说过的一句话,又看到了他写过的一首诗,于是觉得,应该看看他的一些作品。

早在之前,一直对民国八卦感兴趣的我,对他有过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他的私生活,还是不做更多的评判。有才华的人,情感也比较细腻,也更为丰富。毕竟,这些都是创作灵感的来源。

郭沫若曾评价郁达夫说:“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捧起他的小说,总是有一种低气压在回旋。我甚至在怀疑,是不是因为和他在日本留学过有很大关系,受了日本颓废风的影响所致。

看的郁达夫的第一篇小说,就是《银灰色的死》。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日本留学生,经常去酒馆买醉买色,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后来,结识了一家酒馆主人的女儿:静儿。男主人公更是对她有一片不加掩饰的占有欲。几经纠结,他最后不能得到静儿,最后在挣扎中醉死。

读后除了有一种憎恨、厌世的压抑感,印象比较深的,便是他很善于环境、景物的描写。比如,“半轮寒月,高挂在天空的左半边。淡青的圆形天盖里,也有几点疏星,散在那里。”半轮月亮挂在天空,心凉,连月亮都是寒月。高高的挂在天空,有些疏离。天空本是无界限,将天空比作天盖,感觉像是被困住了。星星也很少,几颗,分散在不同方位。清新而灵动的文字,修饰了主人公更为凄凉的处境。

还有,“他也不举起手来揩揩眼泪,月光射到他的面上,两条泪线倒变了叶上的朝露一样放起光来。

除此之外,发现郁达夫最常使用的修饰性的字,是“灰”。比如前文的小说题目是《银灰色的死》,比如《十一月初三》中的“同寒灰似的一个心”、“黄灰色的眼镜”,比如《薄奠》中的“灰白死寂”、“灰黑静寂的狭巷”……

我不由得想起了黄家驹。前几年曾经把与他相关的视频全部翻出来,有人统计过,在他歌词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便是“唏嘘”,因为他看尽了人间的冷暖。

郁达夫也是一样,如此多的“灰”,想必和他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家境,情感,再加上他敏感而多情的性格,才有那么多与“灰”相关的感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灰”色的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