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对比显深刻

对比论证小作文训练:“无讼”与法治

【原题呈现】

费孝通《乡土中国》第九章的题目是“无讼”,这个概念来自《论语·颜渊》之孔子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听讼判案,我跟别人的本事差不多。一定要让人们没有诉讼才好”。“无讼”是中国古代很有影响的法律诉讼观念,时至今日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换句话说,即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通过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

你认为“无讼”的观念对于当今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是有利还是有害?请就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则短评,要求在150字左右,在论述中适当参考、引用费孝通先生的相关观点。(试题来源:衡中同卷)

【下水作文】

无讼与法治,相辅以相成

“无讼”即没有诉讼,不是完全拒绝诉讼,而是利用道德调解纠纷,达到“无讼”和谐境界。“无讼”理念,究其本质,体现的是“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阐释“无讼”概念,论述之前先正本清源。)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不可偏废。(亮明观点,“无讼”有利于法治建设。)

德治可以滋养法治。(分论点一)法律是刚性的,是有边界的,大多是“负面清单”,往往规定哪些不能做;道德是柔性的,是无边界的,大多是“正面清单”,常常倡导哪些应该做。(对比,主要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正反两面进行比较。此处是道德与法律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对比。)德治,往往在法治管不到的地方起作用。德治之柔,恰可弥补法治之刚。(对比揭示二者差异,正面说理,阐释分论点。)对于一些民事纠纷,如果能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加以调解,必定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对比论证,可以正反说理,也可以正反举例。此处是正面举例。)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无讼”的理想境界而突破法治的底线。(德治可以滋养法治,但一味追求“无讼”又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此处是同一事物正反两面进行比较。正反对比,彰显辩证思考。)若是像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人民检察院,对中学生强奸未成年人少女案这样的刑事案件也热衷“调解”的话,那又置法律尊严于何地,置受害少女的权利于何地?执法人员岂能如此“和谐”,让“无讼”变了味?无怪乎网上一片质疑之声!(反面举例。)

反过来,法治又可以保障德治。(分论点二。)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更是道德的保障。(正面说理,阐释分论点。)对于近期屡屡发生的高铁霸座、公汽辱骂司机等失德行为,仅靠道德谴责似难奏效,唯有完善法律,高举法律利剑,方能惩恶扬善。(反面举例。)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能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法治和德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诚如是,天下“无讼”不是梦!(总结升华中心论点。在对比中突出了道德与法律对治国理政的独特功能。虽功能各异,但殊途同归。总结时再次扣住关键词“无讼”。)

   

【技法指津】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从对比角度来看有横比和纵比之分。横比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对比,如上文中“德治”与“法治”的对比;二是同一事物正反两面的对比,如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与“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对比、“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的对比等;三是同一事物不同地域之间的对比,如关于崇尚英雄话题中外之间的对比。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前后两个时期或两个阶段进行对比,如韩愈《师说》中“古之圣人”与“今之圣人”的对比,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唐庄宗攻取天下的 “盛”与失去天下的“衰”的对比。

从对比内容来看有①正面举例②正面说理③反面举例④反面说理。正反对比论证主体段的结构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组合:或先正后反,如①④、①②④、①②③④;或先反后正,如③②、③④②、①③②④等;或正反交织,如①④③②、③②①④等。《无讼与法治,相辅以相成》一文综合运用了多角度横比,多种形式组合。作为小作文,可根据150左右字数要求灵活取舍。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间的差异。正反对比论证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议论文论述更加深刻。

你可能感兴趣的:(妙用对比显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