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贫寒,只受过2年学校教育,从印刷工到作家——富兰克林教你用《刻意练习》

312年前的1月17日,在北美洲的波士顿,一位英国漆匠的家里,他的第15个孩子出生了。制造蜡烛和肥皂的生意,根本无法养活这17个孩子,于是8岁时富兰克林才被送进学校,10岁便不得不退学,12岁便开始在哥哥的印刷厂当学徒。“印刷工富兰克林”,被这位18世纪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刻在自己的墓碑上。

如果说印刷工到出版商、印刷商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纵观富兰克林成为作家的过程就不得不说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天赋异禀”本不存在,普通人也能成为“天才”。

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一度被高估的“天才”,他们的智商相差无几,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所谓的“天才”甚至比普通人的智商还要略低。刻意练习之所以能奏效是因为人的大脑像肌肉、心脏、循环系统等各个方面一样,有无限的适应能力。例如俯卧撑、引体向上等的世界记录不断被打破和超越,大脑也能被不断扩展和延伸。

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的重复练习。

一个看门的老大爷,他看门的时间远远超过一万小时,但他还是成为不了保安的高手。原因是有的练习超过一万小时对精进也无益,有的练习根本用不了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大家”。用富兰克林的经历来解答一下。

首先,目标明确。

看门大爷他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只能置之一笑。但富兰克林不一样。当他发现自己喜欢《旁观者》这本书时,他想像这个作者一样,拥有缜密的思维,恰如其分的语言,行云流水的行文风格。

然后,不断强化有效的心理表征。


当富兰克林第一次试着默写《旁观者》后,他就与原著进行对比,哪些地方与原著一致,哪些地方存在不足。等他第二次进行默写的时候,就将第一次达到一致的思维方式记忆下来,并在之后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和强化,直到与原著基本一致为止。

在整个默写的过程,就是富兰克林不断强化自己心理表征的过程。这里的心理表征表现为抽象的思维习惯及用词方式、行为风格等。

而拉小提琴应该强化的心理表征是手指的位置、力度及手指间的配合等。

所以心理表征可以表现为感觉、触觉、视觉、听觉等,不同的领域,表现形式也颇不同。笔者认为就是感觉、触觉、视觉等引发的肌肉及相关身体部位的正确记忆,太过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你发现通过这样的方法管用时,继续下去;如果不管用,马上停止。

其次,找位杰出的导师并花足够多的时间练习。

如果你想当象棋大师,找象棋冠军当导师无疑;如果想在钢琴上有所建树,应该找一位钢琴家当导师……

但事实是,这样的导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是请不起,二是机会渺茫,三是需要适合与磨合。

但是选一本好书做导师,即使像富兰克林一样贫穷,牙缝里省几顿,只要不被饿死,还是比较容易。并且富兰克林为写作坚持了一生。

他的写作之路就是刻意练习最好的例证!


刻意练习难在哪里?

找不到合适的“甜蜜点”或“甜蜜区”

一个人遇到的挑战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大脑中的变化也越大

进行体育训练,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你也许一个引体向上都无法完成,但是适当的锻炼,你很快也能完成10个;但如果你一开始就用力过猛,很可能会将肌肉拉伤。

同样,人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如果能够触发大脑结构的变化,那么,这种学习,比起只是继续练习,已经学会的技能时要高效的多。

大脑和身体一样,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或“甜蜜区”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这就充分解释了过长时间或过分逼迫自己,反而会导致倦怠和低效的原因。所以不是我们的意志力不够,是没有找准“甜蜜区”。


如何让“刻意练习”高效,成为杰出人物。

还是回到“富兰克林式”练习,3“F”原则:专注、反馈、纠正。

富兰克林的默写过程,专注自不必说,查找弱项并进行重新默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反馈和纠正的过程。而从心理层面上来讲,还需要保持动机,设定一个一个自己伸手可以够得到目标;达成目标之后及时给予自己奖励,用以保持兴趣及不断进行激励,下一个大师就是你!


一位名字叫佩尔·霍尔姆洛夫的瑞典人,69岁开始练习空手道,用5年时间,在74岁时,从空手道小白达到了蓝带水平。

可见,只要你愿意改变,不管你是什么起点,无论你什么时候开始,只要通过刻意练习,都能从新手到大师。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你都可能成为强者与智者。

当然,刻意练习也并非适用于任何领域,某些特殊领域的禁忌,你可以翻开书获取。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境贫寒,只受过2年学校教育,从印刷工到作家——富兰克林教你用《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