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Q:从本身和后果看,善的三种类型?
A:有那么一种善,我们乐意要它,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后果,比如像欢乐和无害的娱乐,它们并没有什么后果,不过快乐而已;
还有一种善,我们之所以爱它,既为了它本身,又为了它的后果,比如明白事理、视力好、身体健康,我们欢迎这些东西,是为了两个方面;
第三种善,比如体育锻炼、害病要就医,还有赚钱之术,这些事可算是苦差事,但有利可得,我们爱它们并不是它们本身,而是为了报酬和其他种种随之而来的利益。
Q:正义本身是苦是乐?
A:一种观点认为,正义属于最好的一种,一个人要想快乐,就得爱它—既因为它本身,又因为它的后果;(循环论证(隐含假设正义本身和后果都能带来快乐)想要快乐,就要爱正义;而应该论证的是,正义本身和后果为何能带来快乐,所以为快乐既爱它本身又爱后果;或者,(隐含前提应该既爱本身又爱后果,爱能创造快乐)无论正义本身和后果能否带来快乐,要爱正义也要快乐,就要让爱创造快乐)
另一种观点认为,一般人不这样想,他们认为正义是一件苦事,仍然拼命去干,图的是它(带来的)名和利;至于正义本身,人们是害怕的想尽量回避的。
Q: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它们在心灵里各产生什么样的力量?至于正义和不正义的报酬和后果,暂时搁置。
A:一种分析是,从三个层面:
第一,一般人认为的正义的本质和起源;
第二,所有把正义付诸行动的人都不是心甘情愿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善而做的;
第三,他们这样看待正义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从他们的谈话听起来,好像不正义的人们比正义的人们日子过的好得多。
这并不是说者本人的想法,但满耳朵听到的却都是这样的议论。
想反驳这部分论述确实很难,一是有现实基础,二是涉及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无解命题。
Q:人们说,正义的本质和起源?
A:人们说,做不正义事是利,遭受不正义事是害;遭受不正义所得的害超过干不正义所得的利;所以,人们在彼此交往中,既尝到过不正义的甜头,又尝到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两种味道都尝过了之后,那些不能专尝甜头不吃苦头的人,觉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约,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打这个时候起,他们中间才开始定法律立契约;他们把守法践约叫合法的、正义的。这就是正义的本质和起源。
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和最坏的折中—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罚;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人们说,既然正义是两者之折衷,它之为大家所接受和赞成,就不是因为它本身真正善,而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力量去干不正义(或不正义所得不如所亏,或一点不愿吃亏);任何一个真正有力量作恶(还有能力或不介意他人对其作恶)的人绝不会愿意和他人定什么契约,答应既不害人也不受害—除非他疯了。
Ps:此处有诡辩,可以增加立约人的适用条件、减少不愿立约人的适用条件,即括号部分,似乎作不作恶仅看有无能力,以达到更震撼的效果。
Q:人们说,那些做正义事的人并非出于心甘情愿,而仅仅是因为没有本事作恶?
A:反方是这样论证的,假设眼前有两个人,一个正义,一个不正义,我们给他们各自随心所欲做事的权力,然后冷眼旁观,看看各人的欲望把他们引到哪里去;当场就能发现,正义的人也在那儿干不正义的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不正义的行事准则推测正义人的行为,论证不成立);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之下,才走到正义这条路上的;(以同类观点论证同类观点,循环论证)
假设条件中的随心所欲,作者讲了一个牧羊人隐身的故事,以此例子比喻,随心所欲指所作所为不被任何人发现和指责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没有一个人能坚定不移,继续做正义的事(那只能证明人都不是绝对正义,但不能证明正义不是善;大多数人的或多或少不正义,不等于不正义的总量大于正义;即便不正义的总量大于正义,多数不一定就是对的;即便现实不正义更多,也不表示正义不值得追求;至此我也在偷换概念;而另外,假设现实不正义更多,而多就是对,那么人天然追求不正义,是说得通的,性恶论)
在任何场合下,一个人只有能干坏事,他总会去干的;大家一目了然,从不正义那里比从正义那里个人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每个相信这点的人,却能振振有词,说出一套正义的大道理来(讽刺而现实);如果谁有了钱而不为非作歹,不夺人钱财,那他就要被人当作天下第一号的傻瓜(假设前提是不为非作歹、夺人钱财就不能或不能最有效的获利);虽然当着他的面人家还是称赞他—人们因为怕吃亏,老是这么互相欺骗着。
Ps:善恶问题最终被消解,转化为能力问题;其他思考部分见括号。
Q:人们说,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生活好?
A:反方继续论证,当我们把最正义的生活跟最不正义的生活做一番对照,我们就能够对这两种生活作出正确的评价。
怎么才能清楚地对照呢,这么办:我们不从不正义者身上减少不正义,也不从正义者身上减少正义,而让他们各行其是,各尽所能。
首先,我们让不正义者像个有专门技术的人;在他的技术范围内,他能辨别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取其可能而弃其不可能;即使偶尔出了差错,他也能补救;那就等着瞧吧,他会把坏事干的不漏一点马脚,谁也不能发觉(杜绝社会评价对人的约束),如果他被人抓住,我们就必须把他看作一个蹩脚的货色;不正义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仁义道德,肚子里男盗女娼;
所以我们对于一个完全不正义的人,应该给他完全的不正义,一点不能打折扣;我们还要给坏事做绝的人最最正义的好名声;
假使他出了破绽,也要给他补救的能力;如果他干的坏事遭到谴责,让他能鼓起如簧之舌,说服人家;如果需要动武,他有的是勇气和实力,也有的是财富和朋党;
在这个不正义者旁边,让我们按照理论树立一个正义者的形象:朴素正直,就像诗人所说的“一个不是看上去好而是真正好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把他的这个“看上去”去掉;因为,如果大家把他看作正义的人,他就因此有名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搞不清楚他究竟是为正义而正义,还是为名利而正义了(给予不正义者最能力、财富、朋党等一切,还要限制正义者的天赋,以此为前提的比较,是否还具有可比性?但这种比较本身是生动、令人印象深刻的)
所以我们必须排除他身上的一切表象,光剩下正义本身,来跟前面说过的那个假好人真坏人对立起来,让他不做坏事而有大逆不道之名,这样正义本身才可以受到考验;(更过分了;以这种扭曲、荒谬、极度不平衡的的方式论证,作者就是想展示“人们说”“一般人认为”的不合理吧;也体现作者的情绪)
虽然国人皆曰可杀,他仍正义凛然,鞠躬殉道,死而后已;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正义,终身不渝;(作者是不是想起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这样让正义和不正义各趋极端,我们就好判别两者之中哪一种更幸福了;(笑话)接下来不正义者如何享福就不用细说了:
正方回应,这是花了多大的努力塑造琢磨出的一对人像呀,它们简直像参加比赛的一对雕塑艺术品一样啦。(这可真是高明的回应)
(问题是极端情况虽有利于撇开杂质澄清本质,但没有这些杂质也就不是现实;且极端情况有利于找出共相和不同,但以此极端相互比较优劣,不具有可比性)
Q:人们赞扬正义批判不正义的观点?
A:反方论证,做父亲的告诉儿子,一切负有教育责任的人们都谆谆告诫,为人必须正义;但他们的谆谆告诫并不是颂扬正义本身,而只是颂扬来自正义的好名声;因为有了好名声,他就可以身居高位、通婚世族、得到种种好处;(言之有理,确实有人这样想,所以要自我警醒;但,这不是以论据论证论点,而是以论点解读论据;作者很喜欢这样做)
诗人们和其他人,他们异口同声反复指出,节制和正义固然美,但是艰苦;纵欲和不正义则愉快、容易;他们说,指责不正义为寡廉鲜耻,不过流俗之见一番空论罢了;他们庆贺有钱有势的坏人有福气,不论当众还是私下里,心甘情愿尊敬这些人;他们对穷人弱者,总是欺侮藐视,虽然他们心里明白贫弱者比这些人要好得多;(偷换概念,不正义不等于强者,正义不等于弱者)
这些道听途说,对人们的心灵会有什么影响呢,他们能从这些高论中得出结论,知道走什么样路、做什么样人,才能使自己一生过得最有意义吗?(青年人可能受不好影响,成熟后反而看这些犹如调味小料)
根据上面的这些,怎么可能说服一个有聪明才智、有财富、有体力、有门第的人叫他来尊重正义?这种人对于任何赞扬正义的税法,都只会嘲笑而已。(是有这样想的)
作者给出的方法是把这些道听途说的源头掐掉,出版审查。
整理于2020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