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与放手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爱就像手机抓沙,抓得越紧,流得越快。

再次开启因疫情短暂居家网课的日子,对掌控与放手的辩证统一又一次有了切身体会。

不少育儿专家心理学大拿都说对孩子的控制是因为父母(包括老师)自己强烈的没有安全感所致。

我自己也相当认同这一观点。

但我更加清楚的是,于我而言,说和做之间还有着不小的距离。

这两天俩孩子都在眼皮子底下,共处的时间更多了,孩子身上的一些小毛病看的更清楚了,做父母的就hold不住自己的脾气,难免大声呵斥:从早晨喊起床,催了一遍又一遍,到写作业坐姿不端正、小动作多、磨磨蹭蹭……看到的都是一地鸡毛的小毛病。

娃是自己生的,很难做到冷静客观、云淡风轻地说:随他去吧。总想干涉控制,可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不再是幼时的小绵羊那么听话,要么阴奉阳违,要么对着干,才一两天功夫我俩都“苦不堪言”——原来连跟孩子相处也遵循“距离产生美”。

就在“小宇宙”崩溃的临界点,最理智的做法是苦练内功——多读书,改变自己吧,这才是改变他人的捷径嘛。

“父母汇”这个公号也是我一直都有关注的,不少观点都能给我醍醐灌顶之感。

孩子,也有自己的生命和独立的意志,他们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是呀,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们只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也有自己的道路要走,自己的使命去完成,连身为父母的我们也只是“外人”,只是这“外人”太自以为是、自以为顶顶重要而已。

客观冷静下来,认清现实,摆正心态,找准位置,做人父母也许就能多少放下些执念,扔掉些拧巴,多做些减法,解脱自己也解放孩子。

如此,才能给到孩子更多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可高。

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

前人用生命和鲜血告诉我:自由不仅仅是信仰,更是人性的需要。

如果一个孩子,连基本的自由和尊重都没有,他的一生,也只能悲惨收场。

楼下转圈时,小区内的美食摊前光顾者渐多——都想品尝烤鱿鱼呢。静态化管理,能在自家楼下吃到这个,无疑是最大的福利。

“吃货”闺女和“馋猫”儿子岂能错过?也不顾俩大人“荷包”瘪不瘪,只管大快朵颐,眼瞅着俩孩子吃了一串又一串,心在“滴血”呀。

谁知还没等我开启“说教”模式,老大已经拉着弟弟离开了,说是尝尝味道就ok啦,再想想俩家伙不忘往孩儿爸我俩嘴里塞的乖巧模样,心下也释然了不少。

也是,整个白天基本上都在书桌前上网课做作业,好不容易下来“放放风”,就收起唠叨和说教,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尊重,孩子们都很懂事也体贴的。

管的宽,拉“仇恨”也多,尤其是孩子们的自我意识觉醒之后?

父母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颗放不下来的心。 

人世间最大的解脱、最大的自由莫过于当下。

都说“妈”这个字的注解是一个女人一辈子做牛做马。其实也该换个心态换种活法,匀出控制孩子的一部分心思来放在自己身上,不管是内练功底还是外在突破,绝对会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局中走出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来。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

父母改进一小步,孩子成长一大步。

有人曾直言不讳指出过:过度担心自己的孩子,就等于是在咒他死。

话虽然有点极端,但谆谆告诫意味却也值得肯定。

不能及时撒手,给孩子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们就没法更早获得长大旅途上的人生体验,也就缺少应对社会的“铠甲”,他们就像温水里煮着的青蛙渐渐丧失了生命机能,渐渐的被这样的生活消磨尽生命,最后慢慢的“死去”。

柳宗元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温室里养不出雄鹰和猎豹。

道理都明白,只是到了自己身上,却因为“心太软”而管太多,因“爱之切”而放不下。

管控与放手,这是不用选择的选择题。

聪明睿智的父母,都知道该如何把握,如何取舍。

你可能感兴趣的:(掌控与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