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个人给Sir推荐了一部韩国电影,据说是人家去年的年度史诗片。
他们说,这可能是少见的,描写古代朝鲜与中国臣属关系的韩国电影。
你知道么?
曾经,朝鲜视中国为父,因为有再造之恩。但历史的无情变迁,又给两国开了一个大玩笑……
巧的是,Sir的老朋友@马小奔 看了这部电影,并洋洋洒洒写下一篇长文。
且看他怎么说。
文 | 马小奔
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话不多说——
《南汉山城》
李秉宪、金伦奭两大影帝加盟。
2017年韩国第38届青龙电影奖,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等在内的八项提名。
听上去是不是很流弊?
导演黄东赫在《熔炉》和《奇怪的她》之后,首次挑战历史类高冷题材。
电影中的全程满语和金钱鼠尾发型,都是难得一见的亮点,无一不显示出导演的用心。
作为一部完全没有女主角的历史题材电影,豆瓣评分能达到7.8,本身就说明了影片的巨大成功。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原著在韩国总发行量超过100万册,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亦是忠实粉丝。
影片讲述了1636-1637年,朝鲜国王被入侵的清军围困在南汉山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城内大臣围绕是战是和激烈争辩的故事。
“两只鲸鱼之间的一个虾米”,这是朝鲜古代的一句谚语,用以自嘲处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朝鲜半岛。
1636年,东亚大陆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这一次的主角不是日本,而是满清。
如何与这个新生强权相处,既考验朝鲜君臣的智慧,也拷问着他们的良心。
四十年前,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日军一路势如破竹,几乎占领朝鲜全境。
危急时刻,明朝万历皇帝下诏出兵援助,战争前后打了六年,直到日军被彻底击败并退出朝鲜半岛。
如果不是大明出兵,朝鲜亡国毫无悬念。
即便说大明对朝鲜有再造之恩,也毫不夸张。
然而,随着满清强势崛起,局面彻底改变了:
一个是“恩犹父子”的大明,一个是咄咄逼人的满清。
前者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后者残酷好战,如日初升,两者之间如何选择?
对朝鲜来说,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最初,朝鲜君臣选择的是道义。
皇太极称帝后,召见朝鲜使臣,然而,他们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举动:拒绝叩头行礼。
尽管皇太极赦免了朝鲜使臣,但在此后,朝鲜依然以国书中出现“大清皇帝”的用词为由,固执地拒绝接待清朝使臣。
对朝鲜来说,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明天子。
皇太极的愤怒可以想象,他决定倾全国之力亲征,这就是朝鲜历史上的“丙子胡乱”。
那年冬天,大雪纷飞,寒冷且压抑。
腊月初二,多铎、岳托率领数千人作为先锋出征。
腊月十四,朝鲜国王李倧慌忙将家眷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率大臣逃往南汉山城(今韩国京畿道广州市)。
孤零零的南汉山城,覆盖着隆冬的积雪,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看不到任何获胜的希望,电影就从这里开始。
腊月十九,清军前锋追至南汉山城,吏曹判书崔鸣吉(李秉宪 饰)孤身单骑,踏雪前往清营议和。
电影中第一幕,清军主将龙骨大故意示威,将密密麻麻的箭雨倾泻在崔鸣吉马前的雪地上。
字幕来源:TSKS韩剧社,下同
预示了本片的基调:强弱分明,悲壮压抑。
满清的议和条件并不复杂:断绝与明朝的君臣关系,送世子作为人质。
然而朝鲜人不可能答应,朝鲜翻译一语道破原委:
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人,最看重的就是名分。
果然,崔鸣吉带回的议和条件遭到了拒绝,还被斥责为卖主求荣的“万古逆贼”。
不议和,只能打。
可城中满打满算,加起来不过一万三千人,城外的清军则十倍有余。
守城士兵在饥寒交迫中卖命,朝中高官还在争论是否要给他们派发冬衣……
被重重围困的山城,唯一的期盼就是救兵。然而派出去送信求援的,反而被自己人杀死。
这就是绝境,绝境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也可以压榨出人性所有的弱点。
所以,相比于戏份不多的战争场面,电影中更多的是朝堂之上,让人血脉偾张的唇枪舌剑。
台词与台词的碰撞,最后浓缩成一句:到底选谁?
大明?还是满清?
崔鸣吉主张议和,原因是根本无力与清军对抗,继续下去只有国破家亡,死路一条。
礼曹判书金尚宪(金伦奭 饰)坚持不妥协,认为苟且偷生才是真正的死亡,没有尊严不如死去。
崔鸣吉追问:如果性命都活不了,何谈尊严?
金尚宪反驳:今天妥协一事,明天又妥协一事,皇帝威严不再,如何统领国家?
众多实力戏骨的加入,以及精彩的话剧式对白,某种程度上让电影有了“看话剧表演”的享受。
金伦奭曾经在《追击者》中,饰演追捕连环杀人恶魔的前刑警“忠浩”。
本次饰演礼判金尚宪,是他首次挑战正统历史片。
同样是孤立无援却始终坚持目标,金伦奭再次把角色身上那股誓死也不愿受辱的韧劲表现得淋漓尽致。
力主求和的崔鸣吉,并不是贪生求死之徒。
清军大营中,被龙骨大用弩机抵在脑门上,他也毫无惧色。
他选择的,是一条为了苍生社稷,虽然屈辱但能活下去的道路。
近年来,李秉宪在电视剧和电影界都拿奖拿到手软,有“演技天神”之称,此次也是他首次挑战正统历史题材。
在本部电影中,李秉宪的表现继续让人惊艳,在控制表情、压抑情感的条件下,仅靠眼神就把角色演得自然而生动。
主战派金尚宪的选择,是道义。
然而他所能拿出来的,也只有道义而已。
然而,道义不能让清军退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理想主义注定没有前途。
人因为可以选择而高贵,又因为不得不选择而痛苦。
电影中的绝境就是,任何选择都无比艰难和悲壮: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切选择的出发点都只是最简单的生存渴望,即“夏天有地种,秋天有收获,冬天不饿肚子”。
渡口的老人,儿子与儿媳被洪水冲走,与年幼的孙女相依为命。
他因为熟悉道路,先带国王一行过河,又带金尚宪过河。但他却不愿跟着去南汉山城,因为幻想可以带清军过河,获取一碗小米。
金尚宪质问老人:你是朝鲜百姓,为何昨天帮国君,明天又帮清军?
老人的回答很简单:小人昨天帮御驾渡河,连一碗小米都没拿到。
冰天雪地中,对他和年幼的孙女来说,一碗小米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老百姓如此,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又何尝不是?
在寒冬里多活几天、少活几天其实无甚区别,只要能混饱肚子即可。
还有那些为清军效力的朝鲜人,对他们来说,祖国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概念。
出使清军大营的领议政兼都体察使金鎏,曾和翻译郑命寿有一段对话:
我听说大人你祖上也是朝鲜人。
我的父母是奴隶,所以我出生就是奴隶,在朝鲜,奴隶不是人对吧。
再也别说我是朝鲜人。
对于不被当人看的他来说,选择投靠清军,自然天经地义。
对于勤王军来说,也有两难的选择: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国王,还是远远地置身事外。
最后,他们选了:杀掉通风报信的铁匠,这样就没人知道他们曾经收到过国王的檄文。
正月十五,皇太极最后通牒的那个晚上。
南汉山城内,辩论还在持续。
终于,事实让他们做出了选择:
正月初一,重重围困中的朝鲜君臣,最后一次,向着远在北京的大明皇帝行礼。
朝鲜君臣遥拜大明
19世纪,德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外交名言: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正月十六早晨,最后通牒期限已过,架在城外山顶上的清军红夷大炮开炮了。
惊天霹雳的巨响过后,蚁群般的清军爬上城墙,所有的纠结都烟消云散,只剩下三个字:活下去。
南汉山城外,除去冠冕换上蓝衣小帽的朝鲜国王,跪拜于皇太极脚下。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朝鲜国王的朴海日同样演技过人,在无比屈辱的窘境中,尽管面色惨白,但却冷静无比,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他内心的不甘。
此刻,跪在地上的崔鸣吉哭了。
选择自杀也不投降的金尚宪哭了。
道义与生存的争辩,此刻都无意义,徒剩屈辱。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是电影中主角的首次落泪,但却是情感压抑到最后的总爆发。
黑格尔说:历史总是惊人地重演。
在导演黄东赫看来,影片《南汉山城》中朝鲜君臣悲怆的困境,又何尝不是今天朝鲜半岛的处境?
崔鸣吉、金尚宪都只不过是听从内心的呼唤,做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而已。
几百年过去了,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到萨德导弹入韩,强权的身影从来不曾远离过朝鲜半岛。
“无数的选择和苦闷聚合得到的结果,才是历史。”
表面看上去挺独立,但在夹缝之间如何选择,可能是这个半岛永远绕不过的宿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