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到战国,各诸侯国的军队为何越来越多?

晋文公,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文治武功方面自然是令其他诸侯望尘莫及。那他晋级霸主的城濮之战,动用了多少士兵呢?

楚方:四万二千余人;晋方:三万两千五百人。

这场战斗发生于公元前632年,算是到了春秋中期了,加起来也不过七万五千人。更关键的是,这不仅仅是晋楚两国兵马,这是两个集团的对决,当时能参战的诸侯基本都去了,说是举国之力也不算为过。

再看看两百四十年之后的士兵数量对比: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斩首魏韩联军二十四万;

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斩首魏军十三万;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秦军出兵六十万,赵国四十五万

问题来了,各国军队数量为何急剧增长呢?

一、兵员集中

春秋到战国,诸侯整天打来打去的,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过程。春秋初期,诸侯林立,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兵马,到了战国时期,当年那些吃小鱼的鱼,已经长大了,能左右时局的,也就是那七雄了,地盘大了,所需士兵数量也必然增加,即便是不增员,所兼并的这些小的诸侯国的士兵加起来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二、“闲人”增加

这里的“闲人”,不是指游手好闲的人,而是那些不用从事稼穑就能活着的人。闲人的增多,必然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也就是说,战国末期和春秋初期,社会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点我们其实可以从赋税上就能看出来。

《孟子·滕文公上》:“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也就是说,春秋初期,税负是百分之十一,而且那个时候基本是用粮食做税金。如果亩产一百斤的话,缴纳11斤粮食就可以了,想想看,这个比例真是低啊,那个时候的奴隶还是挺幸福的,交点公粮就行了,还不用上战场。

几百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ì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郑国渠修好后,关中平原那片盐碱地居然变成了沃野!一钟的重量,换算成今天的单位,就是八百斤!

在我们的印象中,两千多年前,亩产也就两三百斤的样子吧,但没想到人家秦国做到了八百斤,这个数字怕是几十年前我们都达不到,活该秦国兼并天下。

如果还是按照十一这个数字征税的话,怕是没人去打架了,整天摆弄那片田产,就足以过上优渥的生活了,加税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分出更多的人干别的活儿,比如从军。

三、兵源扩大

在春秋初期,诸侯间的战斗类似于“单挑”。我们在看古代战争剧的时候,两军疆场相遇,先是双方带头大哥比划一阵子,然后开始混战。

实际上这是从周代演变过来的“军礼”,那个时候,你把人家打败了,就要开始计数了,如果对方跑出五十步开外,你笑笑也就算了,千万不能追杀,毕竟,这事儿犯规,点到为止。

彼时,奴隶还没资格上战场,顶多就是做点后勤工作,你给奴隶发放武器,万一他们“倒戈”,那就不好了,商纣王驱使奴隶对抗周武王,奴隶们转身就杀奔自己来了,血淋淋的例子,大家都怕呀。

但是,后来就有人破坏规矩了,泓水之战,宋襄公举着“仁义”的大旗,被楚军打了个稀烂,自己也重伤而亡,显然,这规则已经不行了,有人开始不讲理,用拳头说话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贵族毕竟有限,他们战场丢命,那岂不是便宜奴隶了?于是玩法也跟着变了,各个诸侯国废掉奴隶制,大家都是国民了,保家卫国人人有责。

到这里,兵源的口子彻底被打开,各国抽丁比例不一,大致在十抽一到五抽一之间。比如秦国兼并六国前夕,大概是六抽一,王翦调走六十万灭楚,此外还有二十万驻守九原,蓝田大营尚存十万作为机动力量。

结束语

应该说,兵员数量的增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社会变迁、规则更替的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实,春秋战国几百年,天下早就厌战了,兼并诸侯成为各国的目标,增加兵员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秋到战国,各诸侯国的军队为何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