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接力赛”第四棒

提到整理,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吗?

小伙伴们,你听说过:居家整理师吗?衣橱整理师呢?今天,我做了一件事,想到了“知识整理师”。

我的工作时间,80%是围绕企业微信、个人微信打转的,今天也不例外。

故事场景:

我需要起一个项目名称,想起来在我关注的某个订阅号看到的一个文字,可以给我灵感,这个订阅号被我设置了星标,赶紧去翻翻。(为什么不用搜索呢,因为从小到大,记名字就是我的硬伤。)

这一翻不当紧,我找了好半天才从长长的星标订阅号清单中,翻到了我想找的那个订阅号。筛选真的是对眼里和脑力的极大考验,需要快速“输入-分析-判断-响应”。

有点累,顺利找到,解决了问题。

也意识到,我需要整理星标订阅号了。我设置星标的标准很简单,看到一篇推文,感觉还不错,加一下以后看,但是往往发现,以后不一定会看。

我的整理过程简单粗暴,看一下订阅号的名称,是我熟悉的名字吗?

是,说明可以长期对我提供价值。(记不住名字的人,只能靠重复)

否,再次判断:

可能1.当时可能是由于某一个点对我有触动而被选入,那我翻翻长文的相关性和需求匹配度,主题和领域是不是我需要的,是,留着,不是,删掉。

可能2.内容在某个领域很牛,如果在现在或以后会对我很有帮助,留着;如果是之前某个阶段感兴趣的主题,暂时移出。

这个策略,不算多么的出众,但是我又完成了一次整理,正如之前的整理一样。

到此,我一次完成了工作文件盘,个人文件盘、百度云文件盘、订阅号文件盘的整理。每次文件整理,都是一边摸索,一边思考,有超实用的文件整理术吗?我咨询了几位资管大佬,发现分类方式差异巨大,但是无一例外,都是适合自己的。我也将期望调整为,在整理的过程中完成我的文件分类法。虽如此,在整理的过程也是回顾和学习。回顾做过的项目,翻翻复盘内容,发现自己会有连续的“掉坑点”;整理学习文件,发现了几个“这就是我现在需要的”;整理资料,将内容合并归类。

但这些都是外显的,对我们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知识的整理,是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升华,而这无疑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命题。而我的建议是,从一点一滴做起,发现一个角落,整理完成,这时候你会看另一个角落不顺眼,继而产生行动,大有小时候跟在妈妈后面,看到妈妈在做什么,自己就跃跃欲试,不给机会不罢休的架势。

看到舒心清爽的电脑桌面,我在思考,下一次整理,从哪里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整理接力赛”第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