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22岁的自己

郑东新区


22岁的我,富有激情,但又焦虑,迷茫......

我知道同龄的人也许找到工作已拿到了薪水,或者即将毕业。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当我试图去拿来对比参照,难免会有紧迫感,莫名的恐慌,毕竟谁都不愿意掉队,内心示弱。

打小父母会说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不是笨小孩。拿着孩子成绩四处炫耀,来证明他或她是个人才,能出人头地。这种功利心无形中又伴随我或身边的人很长一段时间。

一切太快,没时间听你讲过程的艰辛,在意的不过是个结果,来判定你有多优秀或多糟糕。这种窒息感,有时会粉碎我内心最后的自尊。

成绩或工资定义了一个人的显在的印象,仿佛拔尖的那些人就被敬若神明,底下的人就看不到,甚至漠视他们的存在。

狭隘的思想和偏见,看到别人暂时的成功,来定义他们的未来,这是没有依据,轻率的。当我在回忆被人看轻或蔑视的时候,告诉自己,优秀只是一种态度。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成才。

我一直在逃避现实,不承认自己曾有的失意,那种上了末流大学的失落,自卑、自责,内心无数次懊恼,“如果...”、“我本来可以...”

这些其实毫无意义。自我的期望总是高于对现实认知,现在想想即使失败又能怎样?但我从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弱者。

我知道22,代表着青春,95后的朝气。这个最美好的年纪,是即将离开真空的校园和将要步入残酷社会的空窗期。没有房贷的压力,没有婚姻的琐碎,没有同事的排挤。年轻,是我所有的资本。

过去的3年,我试图了解这个社会各行各业情况,努力积累社会经验。看到过有无忧无虑即将接手家族企业的海归少年,见过拼命到凌晨工作的创业姐姐,也看到过名校毕业工作平平的人。

不管是本身的富裕也好,底层出身也罢,我看到了他们都有的快乐和苦恼。没人能挣脱生活,逃避现实,以何种方式面对生活的艰难,这是一个问号,拷问所有人。

我也去了很多地方,旅游的方式了解大城市小地方,体验不同的风俗文化。也去过很多名校,想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真实情况也并不像传说中的大学就是玩的,很轻松。看到自习室满满当当的人,我才发现,只是眼界小了,接触人群太少。

我也曾经疯狂的喜欢一个人,相信年轻,就要不顾一切去爱,勇敢且放肆。我可以逃课几千公里去往那里的城市。我以为“所爱隔山海,山河皆可平”是真的,后来想想很多不过是想要得到的欲望,一个幻想中模样。遥远的人,你无法走入内心,远方并没有所谓邂逅后的真挚爱情。

怕的是偏执的相信,因为在爱情面前,男女都会疯狂,痴迷,最后沦陷。后来,我更相信回归理性的感觉,一时的冲动,只是她容貌或者短暂的好感让你念念不忘。

如果我遇到喜欢的人,我还愿意保持孩子般天真,去追求。假如面对一个没有心灵契合,没有反馈感恩的人,那就不值得,因为我更相信“比起失望,我宁愿孤独”更靠谱,现实些。

爱情不奢望太多,简简单单,我懂你,你也理解我就行。相信善良,相信时间。

我的焦虑,也是很多人都面对的。这倒不是件坏事,焦虑逼迫着我不停思考,进步。我不敢懈怠,这个时代变化的速度超乎想象,谁也不敢说不会被同龄人或时代抛弃,90后在抱怨租房都难时,00后刷着抖音,已有新晋千万粉丝的网红。

这个时代,成功无关乎行业,年龄,字辈,最重要是机会,实力,努力。

既然我是普通人,就要踏踏实实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坚持做下去,一年不行,那5年后呢?摒弃浮躁,攀比的压抑感,找到自己的节奏。以最舒服,最适宜的速度前进,成功是有早晚的,没必要去随大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

我总在设想,假如我老了,是否会悔恨自己当初没有做过什么,但是绝不后悔自己尝试过,坚持过,努力过做了一些事情。

时间如烟,转瞬即散。年轻,我愿意做梦,还愿意逞强,因为还能试错,至少我敢尝试一次。喜欢王小波《黄金时代》里的这段话: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的22岁,愿做一个自信勇敢,既追求理想的精神世界,也会脚踏实地去奋斗的青年。我知道自己的理性,也不后悔做出的每一个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给22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