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

    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分步骤进行,让学生一步步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是新课程科学教育理念体现的典型一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第二部分通过学生手拉手游戏,学生会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这个游戏极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的进入第三部分“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 探究,要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必须以相对运动的知识为基础,对从没接触过“相对运动”的小学生而言,理解“相对运动”还是比较困难的,我先让学生回忆乘车时车外景物往后跑的情景,再通过转动转椅视觉运动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运动”,学生在理解相对运动的基础上,从太阳的东西落推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就水到渠成。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己看世界时区图,教材上,专门有一段文字负责说明这副图,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能够大致明白一些,再结合讲解,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