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勒社会哲学思想概观 | 读《知识社会学问题》

参考文献:马克思·舍勒. 知识社会学问题[M]. 艾彦, 译. 华夏出版社, 1999: 译者序.

舍勒的学术研究是以人为中心的现象学社会哲学,而他的文化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是其社会哲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本书译者看来,舍勒的全部思想中,有两个基本点是始终贯穿的:第一,他始终从哲学的立场和高度出发,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和大学问家的渊博学识来研究和论述所有这些领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真知灼见。第二,他所进行的这些研究,都是以社会人而非自然人极其主观世界为中心的,尤其注重研究人的主观体验的各种维度。此举不仅拓展了西方理性主义人学研究的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非理性主义人学研究的泛滥起到纠偏作用。

一、“怨恨”作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

舍勒是从关注价值秩序、社会精神特质和主体体验结构的角度,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代危机作为学术回应的。在他看来,这种危机不仅体现在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方面,而且体现在现代人的社会精神特质和主观体验结构方面。与制度转变相比而言,后者,即人的社会精神特质和主观体验结构的转变更加具有根本的重要意义。

它具体表现为人对世界的情感性价值评价态度由“爱”转变成“怨恨”,因此出现了舍勒称之为“价值的颠覆”的价值意识结构的深刻变化。这一转变的结果便是,作为资本主义精神之实质的“怨恨”。

二、内驱力、抵制和三类事实

在舍勒看来,世界的现实是在分别由“内驱力”和直接作为现象而存在的世界的“抵制”组成的两极之间、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张力之中给定的。主体对对象的情感性体验先于其对对象的认识而存在。

主体在不断实现其内驱力,逐渐使之精神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事实,并相应地形成哪些认识(洞见)呢?

事实分为自然事实、科学事实和现象学事实。(1)自然事实,处于事物本身和人类在经验这些事物时所具有的主观状态之间的领域,人们从这里获得“日常知识”,形成“自然的世界观态度”;(2)科学事实,人们运用一定的人为性科学操作步骤,通过进行科学的还原而获得事实,形成科学态度并获得相应的知识;(3)现象学事实(纯粹事实),人们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现象学还原而获得的纯粹直观内容,形成现象学态度(哲学态度),获得对于这种事实极其本质性相互关联的洞见。

人会因为其内驱力得不到实现和满足而感到痛苦,因而,痛苦是处于人们有关“抵制”的经验之中“真实”的主观对应物。

三、两种技术类型

而人为了克服这种痛苦在思考和行动中采用各种态度和技术。具体又包括两种:

第一,以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和自然科学技术所包含的、试图从概念角度说明和征服实在并且使之技术化的倾向为代表。人的内驱力试图通过使世界得到抽象和概念化、并且因此而使人控制世界和成为世界的主人,来使自身得到实现和满足。

第二,通过包括东方的佛教和道教在内的东方神秘主义以及西方的基督教而体现出来,是一种试图通过阻碍或者解除内驱力而尽可能取消世界之抵制的与不抵抗有关的心理技术。

四、以爱为基点和实质核心的价值等级体系

内驱力从来都是具有价值取向的,它在不断生成、不断走向日益精神化的过程中,始终是努力按照一种绝对的价值等级体系(即,爱的秩序)来实现自身的。而这种价值等级体系则由以下五种从低到高的价值等级构成,每一个等级都具有与之对应、存在于主体价值活动之中:(价值越高,越全面,对物品的依赖程度越低,内容越不容易量化,实现所需时间越长,越深刻)

1.可感觉的价值,包括从令人愉快的价值到令人痛苦的价值的领域;相对应的是“大众”或者“人群”;

2.功利性价值,包括实践性价值、效用性价值、以及经济性价值在内的领域;是通过各种制度关系和契约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

3.生命价值,包括从高贵的生命价值到低级粗俗的生命价值在内的领域;是通过血缘关系凝聚在一起,并通过家庭、部落以及民族表现出来的“生活共同体”;

4.精神价值,包括审美价值(美丑),公正价值(对错),以及对于真理的纯粹认识的价值在内的领域;是由哪些追求真理、美、以及正义的知识分子组成的“文化共同体”;

5.绝对价值,包括圣者价值和非圣者价值在内的价值领域;是由圣者和信徒组成的“教会共同体”。

高级价值的特征是精神和情感方面的统一,而低级价值的特征则是精神和情感的个体化和片段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舍勒社会哲学思想概观 | 读《知识社会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