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周五,下午四点半左右导师在群里通知说晚上八点半开组会。
这次组会是继寒假放假以来的第一次,时隔100多天。最后一次大组会是1.15日,昨天是4.17日。
八点左右,大家开始陆陆续续上线,测试自己的麦克风。许久不见的亲切感,大家都相互问候着,寒暄着。
导师上线了,按照头像顺序开始进行寒假期间内工作的汇报。按照顺序我是最后一位。
中间内容省略不提。我的感受还是蛮深。毕竟开完组会后我的内心空落落的,有着绵延不绝的失落感。
大体上同门们分为三个类型:自律型、放飞型和介于二者之间的间歇式努力型。自律型:比如和我同一级的高飞,他在家里基本上不出门,按他的话说就是也不打游戏,除了看看电影就再没有事干,所以只能看文献。他属于是每天都坚持看文献的那种。放飞型:足球小王子,他这个寒假回去没有带电脑,所以在家就是锻炼锻炼身体,看看新闻什么的。基本上没有看过文献以及和自己课题相关的东西。间歇式努力型:这部分人占比最多。我就是第一个。
具体说说我的状态吧:虽然也是在看文献,但总是容易被一些其他琐事打断。比如我妈要出去逛街,我就会跟着出去;我妈妈让我把电热水壶的水装在暖瓶里,我就会多和我家里人唠唠嗑啥的。很多时候电脑开着,一天也看不完一篇文献,现在回忆起来,电脑睡眠状态一睡睡一天是常有的事情。晚上会反省自己效率低,懊恼的睡不着,最后心有不甘的睡去,早上也没有起很早,起床慢吞吞,等坐在电脑前,差不多快十点,看不了几下书,又开始吃午饭,吃完午饭午休一会,有时候午休会超时,则下午学习的时间又被压缩,浑浑噩噩的来到晚上,刷刷手机,深夜懊恼自己效率低。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个恶性循环,过得丝毫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朝气。当然我说了这些,不想让别人安慰我。因为在我心里,这没什么好安慰的,就是懒。不要说什么大家都一样的鬼话。二八定律永远存在。到了社会上,生活中,“大家都一样”这句话依然适用,依然可以安抚很大一批人焦虑的内心以至于让他们的懒变得稍微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些。
我都快忘了自己最开始兴致勃勃上研究生时候的豪言壮志了。那是一个九月还带着炎热的下午。
研究生推免资格校内审查,有一个面试环节:准备一个五分钟左右的英文自我介绍,内容包括自己在学校期间的成绩,科研经历以及未来自己的一个科研规划。最后老师们根据表述内容进行提问。那个时候我还是蛮紧张的,作为一个大三的本科生,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英文演讲吧算是。我把稿子被熟练后在教学楼厕所内的大镜子面前认真的练习自己的表情,手势,体态。临了快轮到我的时候依旧很紧张。在说一个单词“pesticide”的时候,我P了半天,没有说出来,当时坐在我对面左前方2的一个老师提醒了我,“pesticide”。我鞠了一躬,继续。因为自己的卡壳,后面的自述几乎没有动脑子,好在练得够熟,全凭惯性(指之前训练的惯性),后面的表现也还顺利。流畅,语气不急,还有肢体语言。
到了提问环节,那个提醒过我单词的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对研究生来说,什么最重要?”
脑海中的场景又浮现了出来,我思考了一秒左右,看着那个老师的眼睛回答:“我认为对我来说,自律很重要。从我大一到现在,自律让我克服了很多困难,我认为自律会让我走的更远。”
回答完这个问题,我就结束了面试。
面试完毕后和同学们一起吃饭,我也将这个问题问了出来,想听听他们的回答。因为在当时,面试结果还未公布,我对自己的回答也不是完全自信。怕说出的不是老师们想要听到的。
我的好朋友脸脸说,她觉得是创新。我们的创新意识太薄弱了。其他人都同意脸脸说的,那个时候我心里更加没谱。
回忆结束了,后来我面试进了,现在成了一名科研人员,却没有好好地履行自己的诺言:自律
所以,我没有走得很远。但我还有机会,我应该拾起自己的自律。不得不说,高飞的自律让我咋舌,但也让我羞愧自己的懒惰。
2020,我还有三年毕业,我要当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