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评|《奇遇人生》的颗粒质感

《奇遇人生》是由腾讯视频推出的明星纪实真人秀,目前第二季正在热播中。节目第一季共十期,第二季为七期。每期邀请一个嘉宾,由阿雅担任固定主持,采用“纪录片+综艺真人秀”深度结合的形式,通过嘉宾的过往,为嘉宾定制独特的人生探索之旅。节目以“用探索世界的方式探索自己”作为标语,是一档以纪录片的方式拍摄而成的“慢综艺”,其独特的“颗粒”质感也广受好评,本文将从节目内容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  褪下光环的“沉浸式”录制

在此之前,也有不少真人秀冠以“慢综艺”的概念,不设置复杂的游戏环节,也不设定人物的角色性格,将明星放置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在流逝的时光中,让明星关注生活、体验人情冷暖;但在这一节目形态中,明星仍然是整个节目的看点,明星之间的性格差异激发出的龃龉和冲突是节目戏剧性的来源。因此,围绕着《花儿与少年》《中餐厅》等的话题都是哪些明星之间怎么了,而不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碰撞。不以明星为噱头,《奇遇人生》有自己的追求。每一期节目开篇都有这样的字幕:“地球,五亿一千万平方公里,人类七十四亿四千万,当我们凝视世界时,世界也凝视我们,当我们遇见他们时,我们也遇见了自己。只有出发才是一切的开始。”也即,它所要探讨的是,渺小的个体与浩瀚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大自然里那些玄妙的事物,才是节目的主角。   


(二)  纪实与综艺融合下的观察性

《奇遇人生》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新颖,有网友称其“有质感”。这和节目导演息息相关,节目总导演赵琦是中国知名的纪录片制片人和导演,曾制作和导演的作品包括《殇城》《千锤百炼》《中国市长》等,曾斩获的大奖包括艾美奖、伊文思奖、金马奖、圣丹斯大奖和亚太电影大奖。不仅赵琦,《奇遇人生》总策划欧大明、摄影指导孙少光等均有着深厚的纪录片功底。导演说拍摄纪录片主要是讲人的故事,因为拍动物也是从拟人化的角度来拍摄(参见第一季第一期小象的故事)。纪实性的纪录片也不应该对被纪录的人进行任何干扰,只进行纪录,遇到需要说明时用旁白进行解释。这种纪录片一般多是采用阐释型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如《动物世界》),从全知地角度进行阐述,用旁边进行解说,虽然能够了解知识,却让人有一种距离感。而真人秀节目就是要让嘉宾自身的活动去推动节目的发展,很多真人秀节目的进展更多时候是按着“观众想看什么”的意图进行脚本创作和后期剪辑。而《奇遇人生》虽然进行了真人秀式的嘉宾选择,却以纪录片的形式进行拍摄。所以这档节目更像是观察型的纪录片,不解说、不阐释,让被拍摄对象自行推动故事的发展,也因为明星的缘故,这份观察施行起来趣味盎然。


(三)  形式碰撞下的开放性

《奇遇人生》的出发点跟目前看到的很多综艺不同,它是外放的,打开的,是一个寻找的姿态。那种从外界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也好,或者从自己开始向外探索也罢,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且纪录片和真人秀的跨界合作,也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是节目形式的创新。大概从很早之前,赵琦、欧大明、孙少光他们就开始了探索世界探索自己的旅程,这一次《奇遇人生》是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看到纪录片世界的美妙,自然、动物、风光、情感、文化交流和碰撞,这些都是带有最原始、最充沛力量的事物,当代的人们生活在都市里太久了,或许已经失去了某种跟完全自然的环境连接的能力。而《奇遇人生》的拍摄团队将为我们重新打开一扇门,去看看都市之外,还有怎样广阔的天地。我们和世界有着千万种可能性。


(四)  叙事模式的不断完善与改进

在接受采访时,节目导演赵琦曾表示:“我们不是为了来做综艺的,我们是想把纪录片的一些视角和价值体系移植到综艺节目里,通过它更广阔的受众把我所认识的世界分享给大家。”在第一季里,这种需求被简化为一个明星的一场“理想主义”式的旅行,重在“体验”,而少有“探索”和“触碰”。在第一季中明星们爬了珠穆朗玛峰,追了龙卷风,看了象群……但并没有同他人之间建立起了关系和情感,社会是人的关系的总和,如何建立交往,可以映射出我们自己在生活里的状态。而具体的事情是什么,是骑行还是淘金?它的指向是什么?它对于现实生活有没有意义?它和艺人的贴切程度有多少?这正是节目组们在第二季中要考虑、挑选的。为了落实对人与人之间的“触碰”的探寻,节目在第二季的叙事上进行了改进,选择了借助素人,因为只有素人和艺人共同去做一件事情,才能让所有参与的人更直接地进入到某种状态,逼迫他来做抉择,而在这个环境里的抉择,也是和事件有机关联的。一方面艺人更真诚,另外一方面不管是基于他自己的理解,还是这种抉择的有机性,会使得观众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种更新的认知。


客观来说,《奇遇人生》亮点颇多,无论是在综艺真人秀领域对明星真实情感的持续挖掘达到的疗愈效果,还是在纪实领域贡献的一帧帧质感满分构图炸裂犹如大片的画面,或是两种形式交织下,这档节目透露的“安静和高级”。它满足了普通观众探索世界、探索未知的欲望,同时在洞察中向观众传输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借临终关怀中心发出的生死探讨、借春夏之口说出的金钱态度、借拳击冠军蔡宗菊表达的朴素奋斗观……这或许才是创作者真正想表达的社会与人类的大议题。

但不可否认,它作为综艺而言,并不能满足当下的“爆款”需求。缺乏综艺感、情节缓慢、叙事脱节,这三样成为《奇遇人生》负面评价的重点。其原因也不难分析:纪录片追求叙事的真实与严肃,“加工”是大忌。综艺真人秀要求节奏和爆点,“无趣”是原罪。两者模式与元素本就非互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碰撞和对立的“矛盾体”。这要求创作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侧重点和导向,将其中一方塑造成风格,另一方弱化为手段,以实现自身诉求。重口难调,不可避免的总会让二者中的一方爱好者有所不满。

流量与口碑不成正比,或许正是“综艺真人秀”与“纪录片”之间的“水土不服”。而这两者间有无更“雅俗共赏”的均衡点?形而上的价值观有无对观众更具吸引力的落地方式?主创团队如何以强烈的自我风格引发更广范围的大众共情?这些问题,不仅值得《奇遇人生》思考,更值得所有业内人士反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综艺评|《奇遇人生》的颗粒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