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的“口是心非”看富足养育

这次十一长假,我和老公给常年带娃的老人放了假,7*24小时带娃,这才发现娃进入”Horrible 3”的阶段,脾气见长,各种拧巴。最让我们头痛的就是心口不一,明明嘴里说着A,心里要的却是B,需要大人一次次猜她的心思,猜错了还要大发雷霆。

例如,大人们在饭店里聊天时没有关注到她,她便生气地趴到一个小角落里不做声。等大人反应过来去哄她时,她便无论如何也不搭理人,要求“不要打扰她,让她安静一下”。这时候要是真的放任她一个人蹲墙角,那么一定会迎来一场暴风骤雨似的哭闹。正确的做法是锲而不舍地哄她、温言软语地宽慰她,这个三岁的小人才会慢慢舒展开紧锁的眉头,重新高兴起来跟大家玩耍。

再比如,她习惯喝牛奶时让大人给她讲故事。心情好的时候,她会直接找出要听的故事书递到大人手上。要是遇上心情不佳,那可就糟糕了,拿出一本故事书,她摇头:"不要这本”,再找出另一本,她干脆扔掉:“不听这个”,如此循环往复,不肯直接告诉你要听哪本,非要搬出家里的近百本故事书,直到找到她心目中的那本作罢。

好不容易安抚好小家伙,女儿在我的怀里安然入睡。抵着她那毛茸茸小脑袋,回想着她刚刚那一幕胡搅蛮缠,我又好气又好笑,却突然顿悟:年轻女孩恋爱时的所谓的“作”,不正是如此吗?

譬如,男朋友做出了什么让自己不高兴的事,不会当场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喜欢搞冷战,用情绪化的应激反应引起男友的重视,在男友一连几天低三下四地哄、低声下气地当舔狗后,再施施然指出:是因为你上次说的什么什么话、做的什么什么动作,让我不开心了。

又或者,面对一件事,自己想要什么、希望男友怎样做,又不愿直截了当地诉诸于口,希望跟男朋友玩“猜猜猜”的游戏,猜得中说明你爱我,猜不中则说明你一点也了解我,于是愈发作天作地。

想起年轻时,自己和朋友多多少少有过这样的举动,有些女孩还不错的恋情,就是这么”作“没的。于是有些汗颜——原来恋爱时的种种拧巴的表现,其底层逻辑竟与三岁小儿无异——因为没有安全感,不能放心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诉求、抑或是对自己的需求有一种本能的羞耻,于是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表达不满,希望借此引起他人的重视并满足自己的需求。可是如果一开始就能心平气和、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能省下多少口舌、避免多少沟通成本啊?  

问题是,对于一个闹别扭的小朋友,为人父母者也许会有足够的耐心去安抚、去宽慰,去帮助幼儿逐渐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诉。而在两个成年人的恋情中,你怎么能期待另一半肩负如此的重任,去养育你不成熟的人格呢?毕竟,那是你并肩作战的生活伴侣,不是负责教养你的父母啊。

有些女孩很幸运,遇到了一个愿意无限迁就她的男人,用博大的胸襟包容治愈了她;大多数如你我一般的平凡女孩,在经历了失败的恋情、生活的磨砺后,会反思、会成长,最终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女人;却有那么一些女孩,到了25岁、甚至30岁,在人格发育的某些方面,仿佛永远地停留在了幼儿的水平线上裹足不前,终其一生都在感情中无止境地讨要情绪价值,永远试图从另一个人身上一次次地去确认自身的重要性。

也许,最幸运的情形是,一个孩子在她童年时便得到充分的爱,在一个令她觉得安全感十足的家庭环境中,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心平气和地提要求并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从而逐渐发展出足够成熟的人格。那么,她早在孩提时代或许就能轻松越过了这道坎,而不必等到成年后还一次次陷在无果的恋情中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

所谓“赢在起跑线”上,也许不是识了多少字、会了多少算术题,而是家长努力去创造出一个充溢着爱与自由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自在舒展地成长。

这么胡思乱想的时候,家中的老人推开房门,边摇头边数落起我和老公来:“可不能像你们这么宠孩子,得给他立规矩。”

我和娃爸相视一笑,听过算过。我们下定决心:长假过后,尽量多花点时间陪女儿,万事顺着女儿来。毕竟,爱与自由才是一个人鲜活生命的底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幼儿的“口是心非”看富足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