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最近看的书以及与自己的对话

很久没有看完一本电子书了,继上次说要每天至少看10分钟,已经过去了小半个月,也不知不觉看完了一本书。

完成一件事情,是非常愉悦的。尤其是这种自带积极意义的完成式。

而坚持需要正反馈,所以来叨叨几句,从这本书里感知的一些细碎。


当抛弃一切世俗的裹挟,仍旧想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做的事情,大概就是兴趣所在了。

心理学对于我来说,就是其中之一。

从大学开始接触,了解过一些皮毛,看过几本畅销书,大概知道几种分析模型。但是,最让我想要继续探究的一点在于,它能够治愈自己。

第一次被打动的时刻,就是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也并不是不正常。

世界上有很多人和自己有着一样的困扰,这种从真实环境的孤立感转换到内心深处的接纳感,对于自己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只有能够接纳自己,理解自己,才能重新出发,真正想办法让自己的内心或处境变得更好。



01

《认知觉醒》著 / 周岭

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但,是受到它的启发,才想要写下这篇文章。

本来想要一口气把书读完,但是看到了下面这段话,就停了下来,想要梳理一些事情。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很多人都喜欢囤东西,而我喜欢囤课。很多课在买完之后就放在那儿,好像自己已经学会了。

“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人们愿意做任何事情”。

很少时间思考,多数时间忙碌,制造出一种被事情绑架的假象,来填补内心的迷茫和焦虑。

只是为了完成每天阅读量的阅读,亦是如此。

所以,停下来,想清楚再出发。

“停在表层,我们就会陷入欲望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若是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

比如,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回想了一下刚刚读完的那本书,看的时候沉迷于完成每天10分钟阅读的满足感,反而忽略了很多内容本身。

好像有一些感触,但是没有做标记也没有停下来思考,所以记忆几乎是空白的。

02

《心理学通识》著 / 刘嘉

相比于上一本,这是一本直观感觉更感性的书,也是出自于得到的一门课程。

看书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听过这门音频课,只是觉得有一些内容之前在哪里见过。

重新翻了翻书,顺着目录找了找自己最关心的话题,摘抄了几句话。

“几乎所有的情感类精神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追根溯源都是理性与感性的冲突。这背后,是对理性的过度宣扬和对感性的过度压抑。”

现在的社会标准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好像并没有得到心理上的解脱,反而越来越难让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所以,在找寻生活方向的时候,选择跟着心走。说罢了,就是要过得了自己那一关。心理上过不去,别人说什么也是没有用的。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以前大部分的时间,追寻那些功利性的目标。

现在尽可能多的,做喜欢的事,陪身边的人。

“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有些事终究还是无能为力的时候;而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关于第二次的感受,大多刻骨铭心。之后的选择,大概就是放弃,或者继续努力。

两种选择无所谓正确与否,自己都有过。尽力争取过的不后悔,放弃了的不留恋。

说比做容易。但在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上多花些心思,总不会错。努力,且坚定。

“当我们不断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时,幸福感会迅速适应这个新变化;于是获得越多,渴望也会更多,导致金钱带来的生活满意度与舒适感转瞬即逝,最终体验到的幸福感也只停留在和原来差不多的水平。”

停留在和原来差不多的水平,这大概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在某个阶段,甚至是会下降的。

不需要那么多这件事,花了好几年才意识到。

从物质到社交,极简生活都是一种减负。

不对自己过于苛责,多一点包容和时间。

做喜欢的事情,就会感受到真正的愉悦。

努力,但不着急,一切都可以慢慢地来。

之前看过哪些心理学的书,记不太全了。得到上的心理学音频课倒是基本都听过了,翻了一下,有12个,也是一些走路时的治愈片段了。

书还要继续看,文章还要继续写。

因为,能治愈自己,还能让你我相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心理学,最近看的书以及与自己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