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

吴向东 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龙岗区依山郡小学科学教师

南方教育时报    2020年09月18日    版次:15

读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获取丰富的知识,而是锤炼良好的思维方式,获得独立思考和发现的自由。得出这个结论与我自己读书的经历和长期做科学与批判性思维教育有关。

自1986年我在武汉大学附小工作伊始,面对三四十位学生,充分感受到班级管理是个大问题,感觉自己对儿童心理把握不够。于是,我从普通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开始,一步步了解儿童与人类心理和生理的本质,参加了中科院心理所设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函授班,系统学习心理学。期间还写了一点感受性的文章,发表在《函授通讯》上。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钱学森倡导系统科学,我于是请教武汉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的陈克晶副教授。他说:“要学系统科学,必须先学逻辑学,不然看不懂。”然后还询问了我一些学习的情况。当时我只是中等师范体育班毕业,所学甚少,虽然在校期间看了一些大学教材,比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但毕竟只是中师水平。当陈老师知道我学了一点《形式逻辑》,又看了我发表在《函授通讯》上的短文后,说,你还是有点基础,可以看系统科学,并借给我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门书籍。我无比珍惜,摘录了很多要点,并反复阅读和理解。遇到不懂的自然科学知识,就去进一步翻阅相关书籍,尽可能搞明白是怎么回事。

系统科学在当时的读书人中比较流行,父亲看到了我读的这本入门书,也拿去认真学习,我们还经常交流讨论。一旦感觉有点入门,我就一发不可收拾。其后几年,基本上把读书活动锁定在系统科学上,如老三论、新三论、自组织理论……不仅如此,我还把大学的逻辑学教材、辩证逻辑学等拿来看,同时花了不少时间学习灰色系统基础方法,希望用不太复杂的数学方法、BASIC编程解决一些教育问题。但是很可惜,功底太弱,干不成啥事。

这段经历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享受到了思辨的乐趣和自我成长的成就感——具备比普通人多一点的逻辑和系统思维的能力。我还用系统的方法把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中的主要概念重新梳理了一遍,理清了结构脉络。这为我从事教学实践和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更为之后研习学习科学理论、革新教学模式、形成教学成果,真正发挥了作用。

有了还算过得去的思维方式作为基础,看待事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自然就不同了。这个不同让我不会那么容易随大流,有些“大流”正面冲过来了,会因油然而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产生强烈的批判冲动,甚至批判完了还会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出路。有些路数很“大胆”、对权威具有否定性,但又能干成并影响一些人,因此我得到了不少朋友,却也失去了一些朋友。但是,我收获了思考和创造的自由,也收获了行动的自由。

悲观点说,读书人是“问题儿童”;乐观点说,读书人幸好是个“问题儿童”。读书总是会自觉地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知不觉中让自己成为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