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年味

日夜复始。随着自己的岁数越大,儿时那温暖的年味,在脑海中越发的难忘。

图片发自App

那时候我住在乡下姥姥家,一吃完腊八粥,空气中就开始弥漫着过年的气息,大街小巷飘着熟悉的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做新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快乐的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感觉那才是真正浓郁的年味。

图片发自App

那个年代物质极度匮乏,人们的生活实在是够苦的,就连肥皂、火柴等日用品,都要限量凭票购买。那时候平常吃的油,一般是用猪肉肥膘儿熬成的;姥姥也曾经把花生炒熟后擀成面,代替油伴馅里,包红薯面的大饺子吃。要把仅有的几斤花生油,节省着过年时煎炸食物。

过年,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一种幸福的憧憬,能够吃肉、吃美食、穿新衣服。

而我那时还没到腊月,就开始掰着手指头为过年倒计时,恨不得睡一觉早上起来就过年。时不时缠着姥姥问:姥姥,离过年还有几天呀?

姥姥有时不耐烦地说:快了快了!过年是小人欢喜大人愁……

当时我年记小,心里想:过年多好啊!大人愁什么呢?而当我长大后,才懂得在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大人们是何等的艰辛。

腊月二十三,称为“小年”,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星,被玉皇大帝封为灶王。派下来记录人们的善恶,在“小年”这天向玉皇大帝去汇报,到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图片发自App

姥姥在“灶王爷”的像前摆上甜食祭品,说让他吃了甜嘴,就光说好话了,来年家里就会好事连连。最后全家人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兴高采烈地分享祭品。

到了腊月底,伴随着一阵阵痛心的猪叫声,过年的序幕就真正的拉开了。家里没有养猪的人,会跟卖肉的人商量,买上肥些的肉,吃了更香、更解馋。

图片发自App

年三十那天,隆重而紧张。大人们很早就起床干活了。姥姥最忙,她的“三寸金莲”,频率格外的快:炖猪肉、炖鱼、炖鸡、炸丸子……都是我们极少吃到的美食。印象最深的是炸油饼,又香又酥。那叫一个好吃啊!

姥姥平时过日子是手很紧的,但过年这天就会一下子大方起来。生活再难,也必须炖条大鲤鱼,寓意着明年富贵有余。

图片发自App

这天姥爷和姥姥也会慈祥很多,小孩即使淘气、放纵,也不会挨骂,没事,过年了嘛。不过要有一些禁忌的,比如,饺子煮破了,要说煮“挣”了;尤其不许哭;不许说“死”字,太不吉利;如果谁不小心摔坏了东西,家人一定会跟上一句:碎碎平安!

吃饭前姥姥还在神台放上肉、鱼、米饭、烧上几根香,请求祖先来年保佑大家都顺利安康。

图片发自App

到了中午,丰盛的美味佳肴隆重地摆上桌子,过年的气氛就达到了顶峰。全家老幼围坐桌旁,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早就等着这顿难得的大餐了呀!人人都放开肚皮,一阵狼吞虎咽,即是在享受佳肴,更是在享受团圆的快乐。

然后我们小孩子还会换上新衣服,虽然买的是三角钱一尺的平纹布,而且是姥姥自己缝制的,但毕竟是里外三新的呀,我会高兴好一阵子呢。

图片发自App

那时侯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看着大人们写春联、贴春联也是一种快乐。

图片发自App

欢笑中的白天很快就过去了,除夕夜来到,我和表姐、表兄弟们提着灯笼,看姥爷放鞭炮,在”爆竹声中辞旧岁、迎新年”。

姥姥则在堂屋煮饺子,煮熟饺子要先上供,敬奉“灶王爷”先吃好,然后姥姥才叫我们:吃饺子咧!

图片发自App

此时的饺子都是肉馅的,姥爷之前还会放上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就预示着全年都有好运,那一刻真是开心的无与伦比。

吃完饭后,还要按照风俗守岁熬夜。大家围坐在火盆前,吃着花生、瓜子,说着、笑着……等凌晨钟声一响,鞭炮声会立刻响彻整个村子,是迎新,也是希望……

图片发自App

到了初一,亲友们之间开始互相拜年,二斤点心包好,上面盖一张大红纸,再用纸绳拧好一个提手,外加一斤糖块儿,就算是最好的上门礼物了。

大家礼尚往来,即使有的年寒风呼啸,或者雪花飞舞,但每个人的脸上依旧洋溢着喜悦,鞭炮声和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奏成了一首悦耳的“春节交响曲”。

图片发自App

儿时的过年,主要是解馋、穿新衣服。而如今吃的好了,新衣服也能随着季节购买。然而过年,却是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理由:放下繁琐的事务,全家人欢聚一堂过节。这种快乐,何尝不是有温暖的年味呢?!

时代的不同,改变了过年的方式,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心中过年的快乐和温情。

图片发自App

(说明:有的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拍摄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温暖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