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撒哈拉,非洲一片广袤无垠而又充满神秘的土地,我最早接触这一词是在初中的地理课本上。沙漠——除了诗人笔下偶尔看到的美景让人震撼之外,留给我更多的联想的是恐怖、绝望、没有生命的“代名词”。可是,流浪在撒哈拉沙漠的三毛女士通过《撒哈拉的故事》带领着我们重新认识了沙漠的另一面。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浩瀚的星空、湛蓝的天际、大漠的孤烟,还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那里,有不一样的爱情故事。

在《结婚记》中,可以看到在炽烈的爱情面前,不毛之地的世界最大沙漠也不能阻挡爱侣携手一生前行的脚步;在《娃娃新娘》中,可以体验到那片远离世界文明中心的土地上,有着为种族繁衍的原始意识下可笑而又无奈的撒哈拉威(意思是指沙漠里的居民)的风俗;在《爱的寻求》中,可以感受到敦厚木讷、不善言辞的人为了心中那点爱恋,也可以滔滔不绝的赞美心中所爱,甚至“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

---在那里,有不一样的风俗民情。

在《悬壶济世》中,有看到那些即使痛苦到死的女性,也要为了心中的贞洁拒绝到医院看医生,但是又为了活下去,坚定的相信“巫医”;在《芳邻》中,可以看到那些有钱却又把好的房子出租给别人而自己住着又脏又乱又破旧房子,还看到可以肆意“借走”邻居的东西,如果不借,就会怪罪主人伤害她们的骄傲;在《沙漠观浴记》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沙漠妇女们奇葩的沐浴方式(她们是多年不洗澡的),以及用一周的时间来进行不可思议的“洗胃”。

---在那里,有不一样的淳朴善良。

在《沙巴军曹》中,一个被撒哈拉威灭掉全团而唯独自己活下来的军曹,最后却为了他仇恨的撒哈拉威孩子的性命葬身在他友爱又恨的那片沙漠中;在《搭车客》中,因为心中的善念而放下心中的戒心,让在荒漠中前行的人搭车;在《哑奴》中,可以看到卑微而又倔强的非洲黑奴,因为别人的善举而悄悄送去“清脆碧绿的生菜”。

《撒哈拉的故事》,是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三毛女士以平实的语言、简单的语句,细腻、敏锐、准确的感知力为我们描绘出沙漠中一幅幅“生命力”之图;用讲故事的方式,一步步带领着我们亲近那片让我们充满恐惧和未知的沙漠;以她独特的方式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一处处的细腻执笔,充溢着一种浪漫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出大漠独有的地形地貌及风土人情,让我们感动着、欢笑着、哭泣着、无奈着、深思着……

这样一片荒寂的沙漠,确以广博的胸怀包容着属于或不属于她的一切,赋予一切生灵都有绚丽多彩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感知到:一切生命都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每一条生命都值得敬重与尊重。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不会因为失去过什么而悲伤失落。有些东西真的是上天注定的,强求不来,又何必去过分“执着”呢?其实生活,不要有太多的抱怨,珍惜当下,且行且珍惜!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