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一篇关于邓亚萍培养孩子的文章,颇有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孩子的成长,最离不开的还是家长和家庭。而每个家长的生理基因基因不同,就导致每个孩子天生的禀赋不同,同样每个家庭的资源不同,也导致天生给孩子提供的资源不同。很多家长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在钢琴上特别好,在美术上特别精,在诗歌上特别帅,在英语上去特别溜,而往往这些孩子的特长首先源于父母的喜欢或者特长。
我常说女排郎指导的孩子为什么能进斯坦福大学,她的确走的不是通常学术的路,是排球的特长,是她女儿进入了美国国家队。如果让她舍近求远,非得去练钢琴,一鸣惊人,我估计全力以赴有可能成为一个我优秀的钢琴专业者,但却达不到排球的高度。邓亚萍的文章说的是一样的道理,面对孩子很多爱好,她毅然给孩子选择乒乓球,而兵乓球也给她的孩子带来不同的路。
同样,我也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我给孩子现选择的体育特长,一是武术,二是足球。我的孩子16岁要计划回美国读书,我最想孩子行走于世界上的就是他中国文化的符号。而武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博大和中国男人的阳刚!
同样,武术圈里全国最有名的武校在少林,少林最有名的武校的创办者,因为教育事业,我们都有很好的交往。这还不是,我身边一个二十年的好兄弟,成功的国际企业家,他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于教海外学生时,学生父亲也慕名学习。而我的好兄弟是对外经贸大的硕士,本科还是英语专业,是我见到的中国太极圈里武功最高的又英语最好的,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学生的父亲跟他学了两周,不仅在武学长有提高,关键发现我的兄弟正直又是经济学硕士,对我的好兄弟欣赏有加,原来这位父亲是美国一个大基金老板,正准备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寻找首席代表。我的好兄弟就这样通过教拳成为一个美国基金的首席代表,第一个投资项目就是小肥羊的上市,也攫取了他人生第一桶金。后来他教过的学生有中国的首富,外国的总理、总统,受邀还在哈佛大学演讲。而我们两依然保持着20多年好兄弟的情谊。我也准备在孩子在武功基础打好后,专门拜我的好兄弟为师学习太极拳,未来以武会友,交三山五岳的朋友,更以教育立足,成就五湖四海的事业!
所以,为了武术,我专门把孩子从斯坦福幼儿园带回北京,又带到家乡。去年暑期在少林寺启蒙,之后在家乡寻访到一位75岁的中原武林名宿,毅然决然让孩子幼儿园最后一面在家乡上学,每天放学后习武,坚持不断!
再说足球,我计划孩子上小学后再增加一项足球,看他是否有这方面的特长。即使不能达到职业运动员的水准,但在业余圈里应该是顶级高手。因为足球是国际通行的体育。他爹我,足球是最爱,虽然没有踢职业的能力(也在中学和大学代表校队,拿了两个省级比赛的亚军)但通过足球我交往了全世界的朋友。不论走到法国、荷兰,还是美国、大不列颠,所到之处我都通过踢球认识当地的朋友。哈哈,这里光踢足球,就有各行业的精英,三教九流的人物,你永远是在课堂、学校、职场遇到不到、交不了的,而通过足球,通过绿茵场的并肩作战,这种男人与男人的身体接触后的友谊,就是不一样。哈哈,这里就包括现在美国华人科技上市公司里最大企业的创始人就是我在斯坦福踢球的球队的队友,而他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就是我们球队的另一位大哥!
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舍近求远,看看自己有什么,不要羡慕别人的牛娃,好好因地制宜,发挥好自己家庭的基因和资源,培养孩子。
切莫只羡别人的牛蛙,那可是本末倒置,忽视了本家的自留地,眼中只有别人的责任田!
那位说了,如果爹娘都是普通的工人,没有什么特长和资源怎么办!好办!俺就是这样的,我的父母都是工人。老父亲来自山东,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良、孝顺、为人仗义!他总教导我能帮助别人时千万不要吝啬、犹豫,交天下朋友,行四海之路!同时,我父亲喜欢阅读。我10岁时第一次读《呐喊》就是父亲放在床头看的书。所以,普通人家,学好父母的善良、孝顺、仁义,一样走遍天下!
以上就是我看到下面文章后的感受。同时把我看到的关于邓亚萍培养孩子文章的的内容选录如下:
“妈妈邓亚萍有一套很独特的教育逻辑。
她当妈像教练,给儿子设定目标、分析利弊、讲究作战方法;再比如,她相信“孩子还不能清楚地认清自己,大人一定要去帮他做一些选择”。
儿子林瀚铭喜欢打篮球,邓亚萍坚持要他学乒乓球。
理由很充分。
在小个子邓亚萍看来,打篮球能抵达的成功高度,和身高成正比的。
而儿子被父母的平均身高拖了后腿,先天条件就不足,明显不具备篮球职业选手的竞争力,就算成为一名优秀的选手,都是不太可能的事儿。
有人觉得邓亚萍较劲,认为“好的教育不应该替孩子做选择”。
那你知道教育投资最痛苦的事是什么?是不能预测结果。太多时候都是钱和时间砸进去了,也“看不出什么特别大的成果”。
之前我有一个朋友,她娃喜欢游泳,她就送孩子去学游泳。
走特长就要出成绩,出成绩就要艰苦训练。她娃为了练游泳,每天跑5公里,每周泡泳池6天。而且,为了保持竞技状态,还跟着妈妈全国跑,各地去参加比赛。
就这样苦练了好几年,孩子始终保持校队第五,进不了四强,参加不了接力赛。
为什么呢?因为发育跟不上,身高体质和四强选手有明显差距。所以无论他多努力,运动天赋匮乏,依然也拿不到好的名次。这就是现实。
虽然很不甘心,但学不出来也相当于无。作为一个职业运动员,邓亚萍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她没有支持儿子发展篮球爱好,并通过乒乓球训练,让佛系儿子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冠军。
03
邓亚萍对教育有一种天生的觉察力。
如果基因决定成绩,还是跟她过去运动生涯相关的话,那家庭资源让教育“抄近道”,就属于后天的领悟了。
让儿子练乒乓球,不只是因为预测他身高有限,还因为家里现成俩兵乓球国手,当妈的还是女子大满贯。孩子朝这个方面发展,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想学打球,奥运冠军最强国手直接教;要出成绩,最好的集训队资源随手可得;就算找个练球的搭子,也是最顶尖的陪练给喂球。
平躺在优质的资源之上不用,舍近求远学其他路径,除非孩子真的天赋异禀,否则那不是赤裸裸的资源浪费吗?
大多时候,家庭资源决定孩子的教育方向。而且这种决定性的影响,通常还不用刻意培养,全靠“熏陶”。
就比如说吧,六岁娃能读《史记》,因为父母都是搞出版,一屋子全是书,厕所里都堆满了书,看书就是这一家子娱乐的方式,阅读能力能弱吗?
二年级娃单词量超过4000个,因为她妈是英文教育的专家,关于英语教学,从规划、资料、分步实施那都刻在心里的,鸡娃随时上手随时来啊!
还有那些从小拿书画大奖拿到手软娃,你以为是上培训班上出来的吗?那都是家学渊源,家里有个能写会画的家长,平时桌上就铺好宣纸,高兴了随时即兴发挥…
反之,如果家里没有人会书画,没有书画桌,写个毛笔字还要收拾桌子铺毛毡,叠宣纸洗毛笔倒墨汁,这字还没写呢,先把自己麻烦个半死…
在这种条件下,就算你给娃找大书法家当老师,也大概率会半途而废。
医学、艺术通常都是世家,因为家庭资源的代际传递存在一种必然性。而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家庭资源就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