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脑子——从学习语言开始

上帝给人类配了脑子,却没有配使用说明书。

学习用脑子,就从学习语言开始。

学习一门外语就已经够累了,学第二、第三、第四……门外语这种自虐型选手才会做的事,正常人恐怕是干不出来。

正常人是可以干的,你和自虐型选手的差别只是在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鱼会游泳,你不会。

这篇文章就接着上一篇的未完待续,剖解一下用脑版的学习语言的四大利器:读、听、写、说。

阅读:故事性记忆与意义记忆

2.png

母语之所以能够无意识的运用自如,是源于婴幼儿期的熟识过程。

比如说学习“温暖”这个词。

看到这个词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它不是名词,没有具体的事物可以代表;也不是动词,没有具体的动作可以演示。

只能通过反复感受,明白并记住”温暖“是什么。

冬天穿上衣服是“温暖”,喝一口热汤是“温暖”,握住恋人的手是“温暖”,阳光照在身上是“温暖”

这就是故事性记忆和意义记忆的作用。

在学习外语时运用“故事性记忆”和“意义记忆”,要有意识地创造出目标外语的环境。

外文阅读时,制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某个阅读时段里,全身心投入阅读。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更加明了阅读材料里的故事与意义。

给自己——我可以阅读外语材料的喜悦感,以及一气呵成的满足感。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阅读的过程里去查字典。

因为母语认知和外语认知的脑功能区不同,如果在阅读时不断切换使用两个功能区,就会把脑子搞得很累,从而对外语学习产生排斥与厌烦。

另外,阅读材料如果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收集,可以事半功倍地达成的学习效果。

听:启动效应

3.png

“听”是一种能动性的行为。

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当中,听觉是针对声音的辨识。

因此,听觉掌握着大脑志向。

比如说,就算是在杂音很大的社交场面里,人都会很敏感的对自己的名字产生反应。

听觉可以通过耳朵,将客观环境里的声音,内化成主观感受。

在练习外文听力的时候,首先是要跳出来,全局掌握外语的节奏与意境。

这个对于初学者会更容易办到。

这种情感化的学习,可以把大脑打开,不会生出对外语的生疏感。

然后,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尽量选择现场活动的音视频作为练习材料。

比如:讲座、访谈、演讲等。

一是因为,这些材料贴近生活,相对于电视剧、纪录片等材料,口语化的表达更多。

二是,这些材料在做听力练习之前,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输出目标。

比如,听完这个讲座,我可以复述一遍大意;或者我可以理解一个什么问题。

带着目的去练习听力,能够唤起“启动效应”——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即在开始这件事之前,一旦有了预先设定的目标,相当于自己有了一个紧张的心理暗示,刺激大脑里的信息处理区,使其有的放矢更加专注且有效达到预期成果。

“启动效应”可以运用在任何的学习场景之中。

和阅读一样,作为输入的一环,拥有一套自己喜欢的听力材料,会给大脑带来更多的学习参与感。

写:镜像神经元

5.png

镜像神经元是脑内的一组神经元细胞。

神经元细胞主管储存和提取信息,而镜像神经元对人类的模仿能力影响深远。

理解别人的意图,体验他人的感情,都是来自镜像神经元的信息。

比如看偶像剧,男主壁咚女主的时候心动的是你,两个人分手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的也是你。

有镜像神经元细胞参与的写作,更容易打动读者,也容易打动自己。

我这里说的是用外语写作,不是用外语写流水账。

写作是写给别人看的,流水账是写给自己看的。

当然,一开始的外语学习是不可能不记流水账的。

只但愿记的流水账都是能够给你自己留下记忆的事件,

而不是每天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

说:本土化计划

4.png

这种方式的关窍在于:让大脑感觉到安心。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的“依恋理论”,婴幼儿在成长发育期,会产生对抚养者渴望接近的行为。因为当孩子或者个体感到脆弱或需要保护时就会去寻找的那个人(照料者)。

“依恋理论”正好解释了,一个人在生长发育的同时,就开始形成了寻找“安全区域”的本能。

因此,经常会出现“我好害羞,我怕错,我说不出来”之类的被动性借口。

倒过来想想,如果能从会话交流里感受到兴高采烈的精神性奖励,

外语会话是不是也能成为安全区域。

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找一个外国“语伴”,后边就发展成了恋人。

但是多少人能有遇到外国人的条件,且外国人还正巧愿意当你的语伴呢?

毛主席说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这就是口语学习的“本土化计划”。

网络精神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众多的语言类交流网站等待你去发掘。

下一篇来给大家唠唠——现代化的语言学习工具。

-- END-
微信公众号:说点日语工作室

参考文献:

「読む書く話す、脳活用術」茂木健一郎(著)、2010年、株式会社PHP研究所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用脑子——从学习语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