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读《非暴力沟通》(上)

文/怀左同学

之前我在一档听书栏目了解到了《非暴力沟通》,觉得观点不错,然后就用电子版试读了几章。确认是自己喜欢的书后,下单直接买了纸质版。

这么多年了,我还是最喜欢纸质版的书,可以随意做笔记,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拿在手里,享受那种莫名的充实感。

今天我读了这本书的前六章,归纳总结,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其实很早之前就听说过“非暴力”了,从圣雄甘地那里发起,但当时我并没有多加了解。以我之前有限的想象力,我以为“非暴力”反对的只是暴力战争,其实更多的,还有隐蔽的暴力

涉及到语言时,里面也有很多暴力的成分。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和自己最亲的人沟通时,经常会莫名生气,或者把对话搞僵,而和朋友或者其他人聊天时,气氛反而会比较轻松。这就使很多人陷入了一种矛盾之中,时间久了,也可能会产生逃离的想法。

究其原因,是因为对待亲密的人,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忘记边界,语言中加上自己的期待、道德评判,比较或者强迫等其他因素。但人听到批评或者强迫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反驳,或者产生逆反心理。

这就是语言暴力所导致的冲突,轻者吵架冷战,重者关系破裂。面对这样的问题,今天这本《非暴力沟通》,就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不是让我们变得听话或者顺从,而是意味着让爱、倾听、理解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多一丝成熟冷静,少一些急躁冲动。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当然,非暴力沟通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二、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第一,留意发生的事情,观察,清楚表达结果,而不是判断或评论;(先冷静观察)

第二,表达感受;(说明具体清晰的感受,而不只是模糊的想法)

第三,说明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很多感受都是因为需求满足与否所引发的)

第四,具体请求。(解决问题)

三、 哪些表达方式容易忽视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一,道德评判

用道德标准来评判别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者是邪恶的。这样的语言容易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

当然,即使最后别人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第二,进行比较

很多负面情绪的源头,都是因为比较,因为无论我们做得怎么样,总会有某些人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更好。例如当你实现了自己月薪过万的小目标时,这本应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结果一打听发现身边一些同事的薪资都比你高,于是你又陷入了不满与焦虑之中。

第三,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淡化个人责任。这样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例如当一个人抱怨“我不得不打扫屋子”时,其实实质上,屋子是他自己的,而打扫得好坏直接和他的生活质量挂钩。

第四,强人所难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我可以麻烦你一下吗?”如果你真的做不了,最好的回应是直接拒绝,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最后事情没办成,两边都很尴尬。

四、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然后直接反驳我们。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情况,例如当父母看到我们没有早起时,有时候会直接批评:“你怎么这么懒呢,还不起床!”如果我们昨天晚上因为任务而加班,很可能会直接顶撞他们:“我哪里懒了,我明明……”

当我们遇到事情,或者有情绪要上来的时候,先缓几秒钟,克制情绪不要直接评论,而是冷静观察。在冷静观察时,我们才容易将事情最真实的一面弄清楚,而不至于和对方发生争吵。

记住:暴力通常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五、全面了解感受。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一般有四种选择:第一,认为自己犯了错误。第二,指责对方。第三,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第四,用心感受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前两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当然也是最常见的。非暴力沟通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通常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于对方。例如:“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你昨晚没来我感到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因为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者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笔者评:具体在我自己的生活中,也会经常因为一些语音和最亲的人产生冲突,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吵架冷战,最后大家都很难受。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一些语言的破坏性,其实这也是一种思维。遇到事情先冷静,想明白自己和他人的需求,然后就可以抓问题的本质,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读《非暴力沟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