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比较公认的唐代三大诗人分别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整个大唐,传世的有2000多个诗人,而李白杜甫在前毋庸置疑,为什么白居易可以排在第三位?
白居易的母亲是个疯子。时人说是“心疾”,按照现在的说法,大约是“精神分裂”。白居易的父亲是他母亲的亲舅舅,这是门近亲乱伦的婚姻。二十二岁的白居易,父亲在襄州别驾任上去世,跟着父亲留在襄阳的一家人立刻失去了经济来源。家里有生病的母亲,两个待嫁的妹妹,准备应试的弟弟,而他的长兄,却鲜少接济半分。在白居易以后的人生李,“贫穷感”一直如影随形,唯一的动力,就是考试做官挣钱养家。
哪怕后来已经做官的白居易,第一份工作是校书郎,他也时常忧虑自己赚不到多少钱,也不能在母亲的身边尽孝,写信给弟弟,担忧两个待嫁的妹妹没有嫁妆该怎么办?以至于后来,他官至天子近臣“拾遗”的时候,唐宪宗问他接下来想做什么官的时候,他选择了一份钱多离家近的工作,他辛苦计较量入为出,那个十五岁就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天才少年 ,每天也要忧虑养家糊口的生计。
传说白居易第一次来到长安,向当时的名流顾况投稿,顾况听说面前的少年叫做“居易”,笑了笑说道:“长安米贵,长安居,大不易啊!”后来,看到白居易所写的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由得对眼前的这位少年刮目相看。年轻的白居易没有任何的权势背景,想要做官,只有一条千军万马争过的独木桥,那就是考试。
当时的唐代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年年都有,又分为“进士”和“明经”两科。明经只考经典背诵记忆,但当时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一科的考生常作为“庸碌无能之人”,被人鄙视。比如白居易的好兄弟元稹考的就是明经科,当他以新进诗人的热枕去拜访当时的名诗人李贺,李贺接过他的名片却一言不发,直到元稹硬着头皮进去,热情表白半天,李贺才冷冷反问:你考明经科的,有什么资格来看我?为了甩掉明经及第的污点,元稹不断考试,直到贞元十九年平判登科,做校书郎,才算洗刷了考明经科的低下。
白居易决定去考最难的那科——进士。但进士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常常两三千人应考只取二十人左右,在这二十人里,还得去除掉那些“声名显赫”的红人,更不剩几个名额。白居易的家世背景不能为他铺路,有没有飞黄腾达的朋友,为了考中,只能拼命。他白天研读赋,晚上研读儒家经书,以研读诗歌作为休息,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二十七岁的他无意间照镜子,看到的是满头白发和脸上的皱纹。仅仅是进士及第,也不能立刻得到一份工作,还需要守选三年,才有资格参加吏部的考核。为了养家糊口,白居易不得不参加更多的考试,后来,他得到一个参加吏部主持的“书判拔萃”的机会,在三十一岁的这年,终于如愿做了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四年校书郎任满,白居易不愿意赋闲等待吏部再次考核,准备参加制科考试。那年,他与同样为校书郎,准备参加考试的元稹一拍即合,成为了终生的好友。白居易用勤奋和才智用力把大幕拉开,满以为会被鲜花和掌声淹没,没想到人生最真实的崎岖黑暗才开始一点点展现在他面前。
长安城北高南低,从白居易家里进宫,十里北行。当时的唐代长安城实行的是坊市制度,一条横贯南北的朱雀大街把城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属于皇族的宫殿和官衙,以及围绕着他们的高官显贵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与东北部的高档社区。每到日落鼓响八百下声,在鼓声结束之前,城里被分割成方块的一百多个居民区关门歇业,再不许有人在街上行走,直到第二天五更天刚破晓的时候,宫内的晓鼓响起,坊门才能开启。
作为级别低下的白居易,总是在寒冬破晓前穿戴整齐出发,照路的蜡烛半路被狂风吹灭,耳朵被冻得生疮,哪怕到了宫城门外,宰相们可以去车坊暖和暖和,白居易却还需要在毫无遮挡的风雪中等着开门,等到宫门打开时,白居易却已是“须鬓冻生冰,衣裳冷如水。”但年轻的白居易对未来有一种火热的信心。
这一年,是唐宪宗登基的第一年,王叔文、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朝廷里当权的高官大多在这次与宦官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赶了出去,宪宗需要一些年轻忠诚的面孔,他看到了白居易的诗,于是一个光明的未来就这样落在了白居易的头上。他几任升迁,最后官至“左拾遗”,虽然官品只有从八品上,却是不经吏部由皇帝亲自审核的近臣。他的收入大大增加,家庭的负担一时松动,事业一片光明。拾遗虽然是小官,但供奉讽谏,天下发生任何不恰当的事情,都该由拾遗提出来,甚至是指出皇帝的不足,而这份工作正是白居易愿意去做的。为了报答皇帝对他的知遇之恩,他写下《卖炭翁》《阴山道》《杏为梁》......作为谏官,他把朝廷上的人都得罪了,一双双仇视的眼睛在窥探一个机会,把他掀翻在地,永远不要回来。甚至唐宪宗也早就对白居易不耐烦了,因为他经常指出皇帝这里不足,那里不对,这样的人走到哪里,大概也不会受欢迎。
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亲看花坠井而亡,却被怀疑是一桩谋杀。原因是白居易曾经有一个叫湘灵的恋人,母亲却反对他们的婚姻。白居易百口莫辩,幸而得到邻居的证明,可从此白居易母亲的死便成为一个把柄。元和九年,武元衡、裴度被刺,白居易上书督促捉拿真凶,却被指责早已不是拾遗的白居易不该插嘴此事,更是拿他母亲的死来说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连当初赏识他的唐宪宗此刻也保持了沉默。
元和十年,四十三岁的白居易被贬到江州担任司马,江边清冷的码头,他又听见了长安的琵琶曲,便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琵琶曲。在江州担任司马期间,当年的同事对他避之不及,只有曾经的好友元稹还保持着联系。后来白居易升任忠州刺史,官越做越大,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的白居易,再也没有肝脑涂地的激情,此时的他终于有钱了,可以买得起房了。
大和五年,元稹死在了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元稹的家人请求白居易写一篇祭文,白居易把所有的润笔费全数捐给了洛阳香山寺,只愿来生能与元稹再次同游香山寺。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在去世之前,将他的所有诗稿整理成集,寄到了各处寺院,唐代的名诗人这么多,但诗文散落,保存下来的最万无一失的只有白居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