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蒙学读本

蒙学读物是古人为幼儿读书开蒙的基础读物,大多内容浅显易读,供儿童识字明理。幼时我也曾接触蒙书,但只是觉得诸如《声律启蒙》《千字文》之类读起来朗朗上口,多少有些趣味,不妨涉猎一二。不意这些年来,曾经被弃若敝履的传统蒙学在资本包装下登堂入室,借着国学热竟受到许多家长的追捧,几乎成了幼儿开蒙必备之书,似乎不读不足以成为博学守礼的理想儿童,这也成了当代中国有趣的文化现象。

那么,传统蒙学在现代社会究竟价值几何?现代教育是否还需要引入这些传统启蒙读物?刘勃、萧桓二人合作的《知道几句三字经》一书,以《三字经》这部浅显易读、传播甚广的读物为切入点,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角度。

本书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上编是以民国时章太炎重订的《三字经》为底本,加以释读,在注释同时,加以解说和引申。如果说注释是为了便于理解原文,解说和引申则是作者结合现代学说和个人理解加以阐发的一家之言。这版《三字经》凡532句,1596字,内容既有名物典籍的介绍,也有劝学向善的道德劝诫,还有对古代历史的概述。三字一句的确朗朗上口,适合儿童阅读。作为文史作者,刘勃曾出版有《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等书,对古史常有洞烛幽微、别开生面的见解,因此本书中对古代中国史的讲解也是释读中最精彩的部分。譬如《三字经》中介绍的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大抵只是“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这样简明的字句,但作者在解读其中文字时,并不囿于原文,而是介绍了周秦之变,即由“封建”到“郡县”的演变,以及历史上陆机、柳宗元对两种制度孰优孰劣的争论,乃至近代国家衰亡之际对此的反思,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讲到“赵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时,不限于国内传统史论,介绍了日本著名史家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等观点并加以评析,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

经过上编对《三字经》的释读,读者对蒙书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是否应该让孩子学习这些多少也有了些自己的想法。下编则是蒙学杂谈,介绍了《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等较为经典的蒙学书,讲述了它们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并对其内容加以点评。相应的就涉及到许多古代文化。如《百家姓》就涉及到古代的姓、氏之别,《兔园册》涉及到许多文化常识,《千字文》能在诸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流传至今,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最早是集王羲之的字成文,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附录还介绍了传统蒙学变迁,可以视作古代初等教育的泛谈。一篇篇读来,颇为有趣。但总的来说,这类蒙书大多与古代文教以及最为重要的公务员录取考试——科举密切相关,如《千字文》涉及书法,而书法在科举考试中意义非凡;再如古代文人吟诗作对作对离不开押韵,《声律启蒙》就是教幼儿迅速掌握对仗技巧,以适应未来的考试。但随着清末废除科举,它们也失去了主要的功能依托,在现代社会更是失去了继续生长的土壤。

经过几千年沉淀,重视文教早已刻入了国人的基因。从了解传统文化角度,蒙书仍有其价值。但大可不必抱着浪漫复古的情怀,认为古代蒙书别具奇效,甚至希望以此培养现代的儿童。其中一些,如《弟子规》之类即便在当时也不入人法眼,今天更是有许多不合时宜之处,不必过度拔高。不过,作为一窥古代传统文化的窗口,我们倒也不必全然拒斥蒙书,正如上编中我们看到的,《三字经》中介绍古代文史常识的内容,至今依然具有生命力,而要练习书法的儿童,也可临摹各个版本的《千字文》。总之是既有扬弃,也有传承,这大约是我们面对蒙书乃至古代典籍可取的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透视蒙学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