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文章写出不来,焦虑极了,早上定了闹钟五点起床写作。
结果,赖床15分钟,终于起了后,为了清醒,洗了个澡,20分钟,煮了杯咖啡,洗杯子,找方糖,10分钟。
终于坐在电脑前,想想还是无从下手,就搜怎么能写出文章,看了严歌苓的一席《职业写作》20分钟,看自己以前的笔记,找灵感20分钟,无果,拿起手机,看到新闻周刊的文章题目,觉得好精彩,看看人家怎么写作的,遂点进去看……
结果7点多了,该收拾收拾吃早餐上班了,一个字也没写出来!
我之前有把自己平时想到的题目记在一个本子上的习惯,大部分题目我已经写过了,还有几个题目,不是觉得自己不够资格驾驭(有好为人师之嫌),就是觉得资料还没搜集够(我现有素材还说不大透)。
其实,写不出文章只有一个理由:输入不够,平时看书太少!
自工作以来,加上下班后就要去接孩子,自己的时间尤其少了。
工作前期也有很多需要学习的,我也很珍惜这份工作,虽然每天只工作5小时,属于半职,但是几乎每天都是使尽全力,认真工作,所以下班时总是觉得很累。
有几次下午四五点钟,我一边在椅子上抱着孩子玩一边竟然睡着了。
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已有的积累用完,又没有新的输入,就面临着文章难产的境地。
可是,我知道,写作对于我来说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是需要持续做的事。我必须写。
写写最近的一些感悟吧。
记录还是有作用的
一直保持的一个习惯是每天写日志,我会记录当天做的重要的事,记录我吃的不健康食物,记录我吼娃了几次,记录我自己想要养成的好习惯等等。
在吼娃这件事上,最近我发现终于改观了一些,我想跟我每天记录一定有着紧密的联系。
之前的一段时间,我连着每天都记录自己吼了娃,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离成功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有好远好远的路要走。
我知道吼娃不好,有时候娃爸也会被气地大声吼出来,当我在场时, 我却觉得这不仅是吼娃、对娃发脾气,也让我受了伤,就像我在日志中写的“坏情绪一旦发泄出来,就像射向四处的箭,附近的人都会被伤害到。”
因为我爱的人情绪不好,他此时很生气,好像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我都会觉得我自己也担了一点点的责任。
所以,我在日志中写到:“坏情绪留在我自己这里比发泄出去好,一旦发泄出去就会对亲人造成伤害,也会分散自己做事的注意力。”
这也成了我自己的“原则”之一。
在这一天天的记录、反省、自我总结的过程中,终于,最近我在生气、要吼娃的边缘会停顿一下,想一想我的原则。
有进步,很高兴!
很多简单的道理之所以流传甚广,是因为它真的有用
最近想养成的一个好习惯是“先理解别人”。一开始只是单纯地记录,只是试图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
终于有一天,我实践了这个理论后,发现大道理,一开始看似只对别人有好处,自己没有动力去实践,但是,实践以后却发现无论对别人还是自己都有好处。
最近每次跟妈妈打电话都正面地侧面地想让她和爸爸到德国来,一是从2月末起到现在就没有见过面了,比较想念他们,视频跟实实在在的见面还是不一样;二是最近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想让他们过来帮忙照顾女儿;三是女儿现在语言敏感期,想让他们过来跟女儿练习中文。
但是,说了几次,他们都是说不来。最近的一次,我生气了,虽然没有在视频的时候表现出来,但是放下了手机以后,我生气了。
一开始是想,他们肯定是不想我,不想来看我。
后来突然想到,“要先理解别人”,想到父母不想来德国肯定是综合原因导致的。
首先,来德国路途太远,签证、保险、机票都要办,都要花钱,虽然作为年轻人的我觉得出国没什么,办过了多次,也没觉得怎么麻烦,但是从老人的角度来看,出国就是既花钱又费力,路途中又不知道会遇见什么事,语言不通,吃的不习惯的一次艰难出行;
其次,上次他们来德国,我姥姥突然摔倒去世,由于太远,我妈妈没有赶回去给姥姥送终,我想这是她一生的遗憾吧。这次,她也说姥爷已经80多岁,如果再发生同样的事,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完全理解;
第三,跟亲人就是这样,分开了想念,到一起了,几天又都够了,不用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没法跟老一代人长时间在同一个屋檐下,就是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也一定看不惯我们的生活方式,他们还“眼不见心不烦”呢。
第四,妈妈总想换个大一点的房子,她想等我们回去的时候,家里宽松些,一直想着买房子,看了几个月到现在也没定下来,还想再看。
第五,自从姥爷去大舅家住以后,他家的菜地就没人管了,我父母今年开始去种菜,这样,自家和亲戚朋友吃菜也不用去买了,妈妈说,10月份还要收菜呢。
虽然最后这两个原因我觉得跟“思念女儿”相比是不重要的原因,但是也许对于他们来说也非常重要吧。
我们每年大概春节的时候回国,年中的时候期待父母再来一次德国,这样就不用忍受太多思念之苦了。
我曾简单地以为,他们是想我没有我想念他们的多,但是从“先理解他们”的角度来看,更合理,也让我更“舒服”。
生活还得继续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