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山下中保村

桃花山下中保村


桃花山,是我老家的一座山。听这个名字,人们一般都会想到她的颜值应当很高,事实也是如此。但正如“桃花源”“桃花岛”这些个地名一样,桃花山有颜值更有内涵,其内涵不仅在清澈的河水,更在源远流长的文脉。

家乡广德是皖南小县,古称桃州,属文房四宝之乡宣城。桃州这个古称,就是因县城南的桃花山而得名。据明朝《一统志》记载:因山多桃,花开似锦故名。唐武德三年(620),以县置州,改绥安为桃州,即以此而名。桃花山下曾有桃山乡建制,后来并入卢村乡。但今天的广德县城还叫“桃州镇”。


山水总相依。海拔600多米的桃花山横看成岭侧成峰,山上有标志性的“和尚石”,山下有一条贯穿全境的河流,附近的村民随口唤她大河,下游的人叫她桃山河。按照“河源唯长”的说法,桃山河成为广德境内第二长河无量溪的源头,集雨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承担着补充卢湖水量的重任。

二十公里的桃山河很普通,昼夜奔流,滋养着河两岸的人烟草木,一代又一代人生来老去,桃山河带走了无数平常而又独特的故事。斗转星移,桑田沧海,很多故事在家乡人的口口相传中,慢慢淡去直至湮灭。偶然从父辈处听来一星半点,还是颇能让人浮想联翩。

桃山河中段的中保村,正在桃花山下。村名普通,却也见证着历史,正是当年保甲制留下的印痕。村子不大,又因人口的自然集聚分为上中保、中保和下中保。


桃山河流到这里,已经形成了三十余米宽的河面,随着地势或急或缓,曲折东流。这里河边有一处巨石,状如乌龟,头在水中,尾在岸边,背是整块花岗岩。走上龟背,会看到一个椭圆形的花纹,如同剖开的鸡蛋,因此,这个石龟周围的小村就叫石胆村。

与石龟一路之隔,有一座不知建于何时的小庙,叫八腊庙。“八腊之祭”是咱们中国人农耕社会的文化传承,载于先秦六经之一的《礼经》:“天子大腊八:一先啬,二司啬,三农,四邮表畷,五猫虎,六坊,七水庸,八昆虫,始自伊耆氏。历代以来,列于祀典,遵行不废。”原来,八腊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其中,“先啬神”,即神农氏;“司啬神”,即周朝的始祖后稷;“农神”,即古时的田官之神;“邮表畷神”,即田间庐舍和阡陌之神,感谢它始创田间庐舍、开辟道路、划分了疆界;五为猫、虎神,感谢猫吃掉野鼠,老虎吃掉了危害庄稼的野猪,保护了禾苗;六为“坊神”,感激它使堤防坚固;七为“水庸神”,管理沟渠之神;八为昆虫神(蝗虫)。土地庙村村都有,八腊庙,一般很难见到。为何这里有八腊庙已经无从知晓,从小庙外墙的高大石柱可以看出,当时建造者颇为用心,至少,是通晓农俗文化之人。

同样在桃山河中保段,古时,曾有一段河滩,后人称之为焚书滩,今已不知指何处。话说当年曾有书贩挑书准备沿桃山河往上游叫卖,走到此处,一放牛少年对他说:“你的这些书卖不出去的,上边村里读书人很多,你卖的书我都看过了,别说他们了”。书贩不信,抽出一本书翻开,念出上句,牧童接出下句,连抽几本都是如此。书贩见生意做不成,把书往河滩上一倒,一把火烧了,焚书滩之名由此而来。

桃山人有文化的名声越传越大,惊动了县太爷,一时有了访民采风之兴。那时,县城到桃山骑马至少也要半天路程。他带着随从,沿河而上,时近中午,过石胆村走到中保村口,见村口一座小庙,几个村民正在歇息,便让随从向村民打听,随从问后回报,这里叫高庙,县官四下张望,见这座小庙建在山谷之中,地势甚低,便自言自语道:“这座小庙也不算高,怎么会叫高庙”。这时,路人中有一孩童接话说:“大人也不算大啊,怎么大家都叫你大人”。县官听到这句话一时语塞,诧异之余,对桃山人诗书继世的历史越发认可了。

这个高庙,早已不知何时毁去。知道这个传说的人也不多了。只有庙前的桃山河,依然奔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桃花山下中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