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2019年举办的专题展《堡垒》是马修·巴尼在中国首次大型个展,展览在时间上的跨度较长(2019年9月28日—2020年1月12日),也是继《重生之河》之后又一部重要力作。影片取材于美国西北部爱达荷州的锯齿山脉上,讲述了发生在锯齿山脉中猎狼的故事,故事中层层包裹着源自于古希腊以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复杂关系,在桥段之间同样也穿插了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惯用手法)。
当涉及到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争宠的时候,镜头基本上倒戈于动物这一边。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如何通过处理一个政治辩论主题转换成一个非政治性色彩的艺术创作。”影片在对白方面和他之前的大多数电影一样,几乎接近零对白。角色之间的交流依赖于肢体语言(舞蹈)方面的互动,这些舞蹈动作基本上按照歌剧中的肢体语言进行编排。影片中人类和狼的相遇都是通过舞蹈的动作进行回响和预示。视觉延伸方面依然延续了他对大场面的把控能力以及对景观作为背景和主题的关注。
巴尼的每一次展览常常属于大杂烩式的展呈方式,他喜欢将歌剧的表演方式植入其中,在之前很多影片当中都能看到歌剧式的表演桥段。尤其在《悬丝》和《描绘约束》系列中几乎运用到了极致,像《堡垒》这部影片可能是唯一没有运用到歌剧的表现形式(影片在立意方面不需要歌剧这一形式),但是舞蹈和零对白的特征几乎贯穿整部影片的始末(这是巴尼在所有影片当中最常见的手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区别于商业电影)。
在整个展览当中,装置式的雕塑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展场中的雕塑统统采用浇铸和电镀的方式进行呈现,创作素材来自于Sawtooth山脉收集的干死树根以及枝干,这些用以浇铸的树根和树干体量上都很庞大,好在UCCA的展示空间有足够的挑高和宽阔度。利用现成品浇铸而成的铜质雕塑在工艺制作上十分精致和考究,造型上将偌大的树根和树干重组成枪械一类的物象(意在扣题)。
墙面上展示出50多张大小不等的蚀刻铜版画,内容上多数都是意向式风景绘画,巴尼之所以这样呈现作品,目的是为了展示艺术家在多媒体方面的创作经验以及对跨学科领域的驾驭能力。片中强行将动物、炼金术和天地星辰万物相互联系在一起,对于这种叙事结构的编排就相当于世界音乐当中的某些曲子一样,里面有爵士、民谣、摇滚以及Hip hop(嘻哈)等元素进行多元化的呈现(视听上确实能带来一股惊艳式的视觉享受)。
在他的所有影片当中,巴尼总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舞蹈生搬硬套在各种各样的剧情结构中。再加上欧洲神话传说一类东西的神补刀,初次观看会让人觉得既突兀,又莫名其妙。比如在影片中有一段在猎狼的过程中,狙击手屏气瞄准猎物、沉默片刻后断然开枪,映入眼帘的是先将树上的人通过慢镜头滑落下来,直到一头扎进雪堆里(整个滑落过程采用的是舞蹈的演绎形式),然后将镜头语言剪切到巴尼正在进行的电镀写生情节上(他在影片中饰演一位大胡子森林看护员),随着枪声的响起,电镀写生过程中的画板也随之爆炸,再接下来才是远处丛林中的岩石上一只野狼被毙命的结局。整个一连串的剪辑语言究竟想诉说什么?事实上表述的是场域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即“状况”,这就如同古根海姆美术馆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Nancy Spector)在《悬丝》序言中所说的“形式语言在诞生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三个部分——“状况(Situation)、条件(Condition)和产生(Production)”。这三个条件就是巴尼最擅长的表述方式。
他把所有的视听语言都交给观众去判断,就像美国50年代后期激浪派领袖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一样,从未给出过任何确切的答案(只呈现场域)。如果说4分33秒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音符的呈现,只是为了再现观众所在场域中的呼吸声以及不耐烦的叹息声,那答案也太过荒谬了吧!事实上就是为了呈现一种空无的力量,再说的形而上一点就是禅宗理念中的空灵境界。这就相当于早年间杜尚的《泉》(1917年)一样,同样也是“场域”概念式先行。不适合进行牵强附会式的语义学剖析,事实上这些作品都是为了开创从“无—有—无”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为了开启某种由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臆念。之所以被捧之为经典,其意义不外乎佐证了艺术家在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马修·巴尼的电影也是如此,他想要的事实上就是为了开启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影像多媒体时代。毫无疑问他已经做到了,他充分利用了无所不在的神话传说以及歇斯底里式的舞蹈语言进行替换影片中的叙事交流。叙事寓意上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如日、酒神精神之间的对立倾向,节制与迷狂的纠葛,形式与破坏的恒久对抗),处处都在彰显晦涩式的二元对立关系。
《堡垒》中的叙事桥段一改过去常用的符号性语言模式(华丽诡谲的模特着装、不合时宜的行事作风、重口味式的油腻物质堆砌、浓妆艳抹式的妩媚女郎、呼啸而来的豪华跑车、油头粉面长有犄角的色情狂等等),也去除了《重生之河》当中那种歌剧式的悲壮与激烈!剧情发展始终都在探索锯齿山脉中的地理环境、猎人、猎物以及林中错综复杂的踪迹与天上星辰之间的联系。猎狼这一故事情节是从巴尼少年时期懵懂的记忆中攫取而来。
据他回忆当时的农场主以及猎人和环境保护人士之间通过一场激烈的争论(是否将狼放归荒野)所引发的矛盾。狼在巴尼眼中属于一种既爱又狠的动物,“狼群非常怪癖,你很难不去将它们与某种狗相联系,但是只要你一接近,你就完全感受不到它们像狗那样的特性了。它们接近你,就像是猩猩用手指的方式一样,去用鼻子与你互动。确认你的位置以后,便开始上下打量你,然后再继续前进。它们对于讨好你完全没有兴趣。”巴尼在接受美国著名艺术媒体ARTnews的采访时如是说。
影片中的猎人和狼之间的矛盾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那究竟是何种原因非要去猎狼?这要从剧中出现的狼群把森林中的一处农户洗劫一空说起,遭受洗劫的林中农户(电镀版画实验室)一片狼藉。甚至还出现了其中一只野狼将打碎在地的药水(装有液体的实验容器)当做食物进行舔食。随后天空中出现了日全食天象,狩猎女神狄阿娜以及两位侍从(“召唤侍女”和“追踪侍女”)通过已知的天象学知识进行追踪林中的野狼。最终以狙击的方式击毙了野狼的首领宣告整部影片的结束。
影片之所以叫《堡垒》,具有一语双关的含义,猎人通过狙击野狼进行自我保护的同时,野狼也通过洗劫人类的居所予以猛烈的报复。正当猎人和野狼在大自然面前“争宠”的同时天空中出现的日全食天象却意味深长———无所不在的寓意折射出一种欧式神秘而隐晦的哲学思想。
语拙2020、10、25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