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笔记

这周初略读了《Mastery》(中文版: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 )这本书,简单记录两个要点。

一、关于「平台期」

「平台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换成更通俗的说法是「瓶颈」。「瓶颈」这个说法不如「平台期」性感,「瓶颈」使用瓶子的隐喻,让人以为突破只是一瞬间的事。很浪漫很英雄主义,但不现实,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平台期」反而更真切地描述了取得成就需经历漫长的训练过程。「平台」暗示了这个过程平淡、枯燥、不起波澜,「期」则暗示了这样的情况会持续一段时间。

「平台期」这个词与 《Mastery》这本书最核心的思想相通:

登峰造极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在整个过程中间,过于目标导向只会使你失去长期进步的潜力。一旦选择了登峰造极的道路,你就必须放弃短期利益,放弃对目标过于执著,和整个追求速效药的世界作对抗。

二、与童老师的差异

也许因为阅读过太多「刻意练习」资料,也许因为变得更「强科学主义」,我并没有感受到《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本书有多好。论信息结构,它不过是最简单的线性结构;论反常识信息量,在我看来实在太少了。不过书中一些例子倒是很有意思。

这本书出版于 1992 年,距今已经 26 年,也许多年前这样的书很稀缺吧。

好玩的是,我钦佩的资深工程师童老师却很喜欢这本书,还为它撰写了豆瓣书评。读完童老师的书评,依然不能改变我对这本书的看法,但与童老师相比,还是看出不少阅读上的差距。

一则童老师直接看的是英文原版,直接深入揣摩原文原义。如「Mastery」这个词,他认为应该译为「登峰造极」或「出神入化」。这本书中文被译成「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实在少了很多意味。

这种差距在三种类型的人的翻译上也能看得出来。这是童老师翻译版与中国青年出版社翻译版的对比:

  • Dabbler:浅尝辄止者 vs 浅尝辄止者
  • Obsessive:偏执狂 vs 强行突破者
  • Hacker:骇客 vs 安于现状者

童老师可能翻译得不够好,但能想见,他直接阅读英文,能更高保真地理解作者原义。

二则童老师有自己的偏好,能从平常的描述中获取更深的见解。也许我今天不看重这本书,恰巧因为我缺乏那样的经历,缺乏如童老师那般深刻感受吧。如果这一点需要时间教会我,那我很期待。

总的来说,在我看来,童老师的书评比原书更精彩。他的书评写于 2011 年,不知道今天的他是否修正他当初的看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