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孩子争抢玩具,这位妈妈的做法绝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怎样不动声色地应付熊孩子?

有个高赞的回答引起了网友的共鸣:

“小妹妹你的挂件挺好看的,我家宝宝想要,你看她这么小……”

“阿姨你的项链也挺好看的,我也比你小这么多……”

这个回答的高明之处在于,一语道出问题本质:

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最近有一则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6月24日,浙江宁波一游乐场里,

瑶瑶和一个女孩在抢玩具,两人正在拉扯时,

坐在旁边的女孩的妈妈迅速起身,一巴掌打开了瑶瑶的胳膊,

安慰自己的女儿后,又抬手猛地扇了瑶瑶一个耳光,

“我下次不敢了,对不起,对不起”,

瑶瑶连番道歉并没有让打人妈妈住手,她气不过又掐了好几下瑶瑶的脸。

当瑶瑶母亲赶到现场时,打人妈妈一通乱骂,并抱着自己的女儿离开了。

微博评论中,不少网友将打人妈妈称为“熊家长”,

要知道,嬉戏打闹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之间的矛盾,大多都是小磕小闹,

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向老师、家长告告状,事件本身极少扩大化。

但这位妈妈,不仅没有及时中止孩子的冲突,反而动手打人,

甚至事后发朋友圈,声称女儿被抓伤想索要赔偿。

这熊劲儿,简直刷新了我的三观,

真不知道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她的女儿将来会被教育成什么样?

今年还发生过一个新闻:

刘先生花了200万购置了一辆黑色奔驰,

在武汉出差时,刘先生刚出景点,

就看到有个熊孩子拿着石头在车上滑来滑去,当即拿出手机摄像。

熊孩子父母赶来后直言,自己的孩子很乖,并一口咬定刘先生想讹钱。

刘先生拿出录像,要求熊孩子父母赔偿修车费时,

熊孩子父母说了一番可笑的话:

“你都买得起豪车了,还差这一点费用啊,而且你也有保险,再说孩子不知道啊,我们不会给你赔的,你找保险公司好了。”

孩子不懂事,难道作为孩子父母,也不懂事吗?

孩子没有主观意识,父母有监督责任,孩子犯错后,为人父母,只要站出来道个歉,承担相应的责任,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大事化小。

但现实生活中,一旦孩子犯了什么错,

他还是个孩子,他不懂事,你这么大的人就不要和孩子计较……

这些理由堂而皇之就出现了,所以就有了屡见不鲜的新闻——

熊孩子玩火机引燃大火,因害怕将父亲拦屋内耽误了救火最佳时机;

双胞胎孕妇遭熊孩子踢球中伤, 腹中胎儿早产,熊孩子父母却索要赔偿;

美国5岁熊孩子弄坏雕像 父母收到85万元账单……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经说过: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是啊,我们学车要有驾照,上岗要有上岗证,唯独当父母不需要任何准备和考试,但却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对他的一生负责,这真的太可怕了。

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说过,孩子会通过观察、阅读、听他人讲述来学习模仿人类的行为,因此,家长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陕西有位家长就给孩子作了好榜样。

最近,陕西一小区近半个月电梯里总有尿骚味,

物业也及时清理了,可几乎每天一走进电梯就是一股味。

保洁员在查看了录像后,才知道有小孩在电梯恶作剧小便。

录像视频传到业主群后,业主们非常气愤。

得知事情始末的妈妈,为自己没有管教好孩子向大家道歉,并严厉批评了孩子。

意识到错误的孩子也写了封道歉信,表示愿意打扫电梯间一个月作为补偿。

此后,这位妈妈坚持每天把孩子打扫电梯的视频传到业主群,希望大家共同监督。

正如作家珍妮·艾里姆所说,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调皮捣蛋的时候,

在年纪尚小的阶段,他们并不能分清什么是对错,

他们偶尔表现出来的“熊”是孩子的天性,

短时间的“熊”并不可怕,但如果不擅教育,长时间的“熊”就是真正的熊。

擅于引导孩子的家长,不会纵容孩子的“熊”。

言传身教

曾经在公交车上看过这样一幕:

有位孩子拿着爆米花,调皮地往地上抛,坐在一旁的妈妈看到后,先是制止了孩子的行为,然后蹲下来把地上的爆米花一粒粒地捡到垃圾桶。

孩子因为妈妈的制止,先是哭闹了一会儿,可没过多久,也学着妈妈的样儿开始捡爆米花。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或许在他们的意识里,并不能判断对错是非,但他们会模仿家长的行为,长此以往,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约法三章

《学会与孩子约法三章:孩子不抵触规矩的办法》一书有提到,约法三章即行为契约。实验证明,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可以促使孩子产生良好的行为,改正不良行为。

姑姑十分信奉这一点,每回带小侄女出门前,都会认真嘱咐一通,比如:

不能随意骂人,不要随意翻动别人的东西……

一旦小侄女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姑姑就会问:出门前你答应了我什么?

一般情况下,小侄女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就会停止当前的行为。

承认错误,适当惩罚

如果没有来得及制止孩子的熊行为,父母事后的处理方法也至关重要。

看过一个处理孩子熊行为特别赞的做法:

约翰和丽萨有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11岁、8岁和5岁。发现三个男孩日常生活有不尊重他人、调皮捣蛋、打斗苦恼的表现后,约翰和丽萨严肃地警告孩子们:如果你们不能改掉坏习惯,你们就得接受惩罚。

当孩子们再次无法无天时,收到爸爸约翰的通知:取消圣诞节!

孩子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圣诞节中最兴奋的一刻,没有圣诞礼物。

面对这一刻,孩子们嚎啕大哭,但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过类似行为。

适当的惩罚,可以让孩子深刻认识错误并改成错误,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作者:两把刷子学员:邓菇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孩子争抢玩具,这位妈妈的做法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