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随着高校毕业生离校涌入社会,租房价格一路攀升,一二三线城市房屋租赁市场价格水涨船高。房租,再次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作为生活中一等一的大事,房子,一直都是久盛不衰的话题。其实,租房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常见居住形式,在以前也一样让古人“头疼不已”。今天来聊一聊蜗居的历史,看看古人的租房斗方生活。
01.战国时期房屋买卖
房屋买卖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战国时期。
在一个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一段关于地产交易的铭文,大致意思是: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1300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了价值100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包括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和一条带花的围裙。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宗不动产交易。
02.隋唐时期租房成市
到了隋唐时期,已出现有人专门开发商铺然后再转租和卖出去。
历史上有个叫窦乂的人,出生在陕西,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跟着舅舅一块儿住在长安城。窦乂先通过卖鞋、卖树等生意赚了一些钱,攒够了80万钱的身家后开始向房地产行业进军。当时长安西市有一个废弃的化粪池,面积为十几亩,闲置了七八年一直没人买。窦乂把它买了下来,雇人填平,在上面盖了20间店铺,租给波斯胡人做生意,平均每天可收上几千钱的房租。再后来,窦乂听说当朝太尉李晟喜欢打马球,于是斥资百万买下一块地建成马球场,送给了李晟,和其结成死党,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
03.宋代官府涉足地产圈
及至宋代,官府也开始涉足地产开发。在北宋时期,中央政府下面有专门从事开发与生产的机构,叫做“修完京城所”。
“修完京城所”本来只能是修筑城墙和宫殿,后来修缮完城墙和宫殿,就开始转型为中央财政创收。如何创收呢?修完京城所向朝廷请示,先划拨出大片地皮,由他们在上面盖住宅盖店铺。盖好后一部分卖给老百姓,一部分租赁给老百姓,所得收入上缴国库。
04.历史上的“房奴”
有房屋租赁,就有房东和“房奴”,上文提到的窦乂是成功的房东,而历史上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房奴”——苏澈。名人苏辙一家从蜗居到房奴的租房买房经历,恰当地反映当时人们住房的窘状。
嘉祐元年苏辙进京,父亲苏洵在京城做官十余年却仍没能置办房产,苏轼、苏澈兄弟俩借住公署。
后来苏辙、苏轼的妻子和孩子来到京城,加上丫环保姆,一家老小几十口,公署里住不下,苏洵不得已租了一处宅院。
嘉祐五年,苏洵带苏辙移居河南杞县,租的房子;嘉祐六年,苏洵带苏辙回京闲居,租的房子;直到苏洵病故,除了眉山老宅,没有给儿孙留下一处房产、一块土地。
后来,元符三年,苏辙回河南许昌定居后,拿出攒了大半生的工资,卖掉一批藏书,耗尽一生积蓄,陆续买下“卞氏宅”、“东邻园”、“南园竹”,安顿下全家老小。苏澈自言:“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
此外,还有一位典型房奴——白居易。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32岁官任“校书郎”(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文件的工作人员),薪水是每月一万六千钱。他在长安东郊长乐里租了四间茅屋。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远,白居易又养了一匹马代步,又雇了两个保姆,每个月的花销是七千五百钱,剩下的钱存起来。但存了十年,他也没能在长安城里买起一套房子。最后,白居易在陕西渭南县(相当于长安城的卫星城)买下一处宅子。平时住在单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类似现在的一些人在郊区买房住,在城里租房上班。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古代,因为住房紧张,老百姓的居住甚至是“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笼,分寝儿女。”这种一家三代挤一个小房子的方式,真是名副其实的“蜗居”。
看来古代同样是一房难求、一室难安。回顾周围久涨不降的房价和房租,发觉租客拼团时代已过时,一些新的措施和力举层出不穷:从养老院低价出租房屋换取年轻人贴心陪伴到一些租房中介对应届生的租房补贴,从各个城市人才大战出动租房购房津贴到廉租房、公租房、限购令等政策铺开,可见,虽然房海浮沉,房租压顶,但是仍需心存希望,理性应对房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