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阅读完《QBQ》第一部之后,第一感觉是特别认同作者提出的观点,但始终还是很困惑的地方在于,第一部书中作者更多讲的是观点和故事,如何去做实践并没有在这本书中有更多的阐述。第二部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开启第二部内容感受之前,还是共同回顾第一部QBQ中作者的几个核心观点:
QBQ指的就是对自己全面负责,作者米勒提出:提高个人责任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而实践个人责任的最佳方法是:先转变自己的想法,接着问比较好的问题,最后付诸行动。借由提出更好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QBQ的根本概念就是:答案就在问题中。
而如何去实践呢?米勒在第二部当中提出五大观点:
学习,负责,创意,服务,信任。
接下来我将根据以上的五大实践原则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通过积极的个人成长与改变,活出有意义且有活力的人生。
当我们问出坏问题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在学习:什么时候才会有人来指导我?谁能为我们提供发展方向?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如果把它们改成:我应该如何才能够适应新的变化?我该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够产生更高效率?当我们提的问题改变时,我们就回开始实践“学习”原则。在本章节中米勒提出五大学习障碍:
1、例外心态:我在培训的时候常常提到学员说的一句话:这次培训真应该让我们的老板来听听!事实上,最应该听的恰恰就是坐在课堂上的人。这就是典型的例外心态。我们要教别人的事,往往首先是我们自己需要学习的。这句话本身也暗含了领导力五大要素的第一个:以身作则。
2、负面预期心态:“怎么样?我早就跟你说了,你肯定做不成这个事儿!!”这就是典型的负面预期心态,如此一来,你根本不会得到任何收获,同时还浪费了时间精力。保持开放的心灵,应该问自己一个QBQ:今天我要如何做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3、应得权利心态:惯性使然,我们常常会被培养出一个应得权利心态。比如:明明说好了今年要培训我,为什么还不开始?什么时候陪村才能轮到我?事实上,这个句子也可以改成一个QBQ:我要如何获取新知识,来应对即将迎来的挑战?
4、经验陷阱:上周我给某国企物流公司做销售培训,他们其中一个销售人员在课堂上直接挑战:老师,我们最想听的就是如何才能搞好人际关系,应该如何给甲方送礼?你看看,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经验陷阱,传统国企的销售,总是不会通过服务、产品、方案解决等方式去搞定客户,只是根据自己以往并不成功的经验,去沿用老一套。在这里,他们应该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来获得新的技能?
5、排斥心态:都说没有被学员挑战过的培训师,不是一个合格的培训师。我也有在课堂被学员挑战的时候,有时在被挑战的同时,我心里难免会想:你算老几?也敢来挑战我?你凭什么?并且会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回避这个学员。这就是典型的排斥心态。我们不得不开始问自己:我应该如何用心倾听,考虑接纳别人的建议,并加以运用?
米勒在“学习”章节的总结就是:我们要将自己知道该做什么,转化成去做我们知道该做的事。知行合一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学习。
负责:“成为解决问题的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达到目标。”
当个人或者团队或者组织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去寻找问题的负责人,好像往回分析追根溯源就能够解决问题,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逃避责任的做法。负责的意义是要正面迎接问题,而不是指责、抱怨、拖延,或者制造借口。负责是个人责任最纯粹的形式,而QBQ有助与实现这一点。
米勒在本章节还分别阐释了负责的反义词:指责、指责的另一种形式:勾心斗角,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跟别人说这不是我的工作范畴等等,以上这些简直太常见了,因为把责任推出去往往是最容易做的,而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何走出情绪的沼泽呢?米勒说:遇到挫折的时候,QBQ可以帮助我们引导自己的情绪,转向出力贡献,而不是出言抱怨。找出自己可以出力的部分,随即采取行动,这样会让我们更有干劲!
很关键的一点还有,负责并不是做别人份内的工作,也不是救援表现不佳的人。我们必须问出QBQ:我应该如何贡献我的一己之力?但也要记住:不见得每个问题都需要靠我们自己解决。
创意:“即使面临障碍,受到现有框架局限,也能够找到达成目标的新方法。”
通往成功的路上从来就不是坦途大道,而是难免会遇到障碍和险阻,这个时候,如果专注在目标上,就能够激发创意,持续努力,通过创意方式越过艰难险阻。在销售中,我们常常会感觉资源不够,比如:为什么没有人能够来指导我帮助我更好的去给客户推销产品?什么时候才能够给我足够的客户资源?为什么没有人给我各种内部销售资源?或许这些问题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但这都不是好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问出QBQ:我能够做什么来改善现况?我能够做什么来改善目标?不断追寻创意,就能够找到解决方案,更好的达成目标。
服务:“帮助他人成功,提高组织、产品、个人的附加价值,累积无形资产。”
米勒认为,服务心态是QBQ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在销售中我们常常会问:为什么客户有那么多的要求?客户什么时候才会按照规矩来?改成QBQ后就可以问出:我该做什么来了解客户的需求?我该如何为我的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尤其今天开始越来越多的谈到赋能、谈仆人领导力,它要求领导者必须低下头颅,能够保持谦卑,能够认真的问自己,如何才能够激发他人?我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身边的人成功?提供更加具体的服务,不是组织提供服务,而是个人在提供,这个观点和MOT何其相似。你会发现伟大的领导力,都是相通的,书越读越多,感受就越来越深刻。我必须时刻思考,在我的运营团队中,怎么样才能够激发团队成员更好的去招生、运营、管理,帮助我提出更有创意更有解决性的问题?
再往深刻讲一句,服务也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服务就是帮助他人成功,提高组织、产品、个人的附加价值,累积无形资产。我理解这里的无形资产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的“情感账户”概念。
信任:“诚恳踏实,表现关怀,坚守承诺,言出必行,投入时间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
作者在这段内容中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通过我们不断的为他人提供服务,最终获取他人信任的过程,有紧密的上下文联系。接下来他说,建立信任,必须先从自身开始。我们不能问出:他什么时候才能理解我?而应该问出:我究竟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够去获取他的理解?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尤其在一个组织当中,不信任的情况出现的越来越多,人们常常不是沉默不语就是激烈冲突,这些都是不够信任的表现。我们必须问自己一个关键的QBQ:我今天能做什么来建立信任?
米勒也告诉我们建立信任的答案:
1、说实话,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困境,我们必须要和沟通的对方说实话,如果这个实话比较伤人,那也意味着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低的伤害的选择。
2、找对人说话,我们有时会遇到这种事情:甲对乙吐槽了丙,结果丙却通过乙知道了甲对他的吐槽,这是一个三输的结果。所以如果发生沟通障碍,你必须找当事人说,而不是和其他人说起此事。
3、指导,这个词给领导者用最好,QBQ问题就是:我究竟应该对我的下属指导些什么能够帮助他人走向成功?
4、授权,当我认真阅读这个部分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是需要更好的授权,过去我常常问我的团队成员:这种事情究竟要我负责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你才能够负起完全责任?这显然是打击对方的语言。QBQ的问题应该是:我究竟应该做什么才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更大的信心?
5、支持别人的梦想。看到这句话我好想大哭一场!看到的太晚了!认知的局限让我们因此吃尽苦头!我太好为人师,太喜欢给他人建议和意见了!我们必须告诉对方:“无论你选择哪条路,我都知道你一定会成功!”
6、表现你的关怀。如果我们真的能够通过观察,找到对方可能面对的问题和风险,我们能够让对方理解:我不但尊重你,我还很关怀你。那么信任就一定会建立起来。
最后,米勒说出的金句是:信任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建立起来。信任,没有捷径。信任,需要时间。
以上就是全书的主要内容。我接下来的行动是,如果才能够把两部QBQ书籍的内容,整合到我自己的课程当中加以应用和传播,这个事儿,我希望九月底之前能够完全确定和明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