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大研古城已有近千年历史,是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以平民化、世俗化的百姓古雅民居为主体的“建筑群”类型遗产,是一座至今还存活着的文化古城。1997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数个世纪的洗礼,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图片发自App

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丽江古镇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1253年,蒙古军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1254年,蒙古设三赕管民官。1277年,改丽江路通安州。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改设丽江军民府,赐阿甲阿得木姓,封世袭知府。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世袭统治。

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

图片发自App


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历经战乱动荡,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有人评价:“木府是凝固的丽江古乐,是当代的创世史诗。”

白沙位于丽江城北约10公里,北临玉龙雪山,南至龙泉,西依芝山,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镇,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为纳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极具特色,它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现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和大定阁等庙宇均为明朝时期所建。大宝积宫现存壁画558幅,是丽江壁画收藏最多的地方。壁画融汉、藏、纳西文化为一体,众教合一,展示了藏传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画面。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有354座桥梁,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等,均建于明清时期。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丽江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丽江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