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曾国藩学四大生存原则

最近在读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刚读完第二部率兵平复了太平天国,夺取了天京。对这位圣人尤为敬佩,从零开始招募湘勇,到初期的惨败而气馁甚至自杀未遂好几次,最终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这也告诉我们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历史上的实干派往往都是具备这样主动出击,把握全局的能力,比如美国的富兰克林,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美国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具体有以下四点感想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守拙”——慢就是快

曾国藩能够很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发现自己天性顿挫,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他打仗的心法就是“守拙”,不取巧,不搞四两拨千斤。他不懂兵法,于是就用最笨的办法“结硬寨,打呆仗”。因此他比别人更虚心。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场景,明知自己没能力完成某件事却想着投机取巧靠运气来取胜,运气只是一个方面,但基本功还是要具备的。所以要练好基本功,慢就是快。

不断细分的问题解决法

另一点给我很大的启发就是,他的思维秘诀,用现在流行的词表述就是金字塔结构式思维。正如他讲的“治事……之道三端,曰剖析,曰简要,曰综核。剖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来,先须剖成两片,由两片而剖成四片,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悬绝,愈剖愈细密,如纪昌之视虱如轮,如庖丁之批隙导窾,总不使有一处之颟顸,一丝之含混。” 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再将“正”、“反”这两个方面进行细分,把“正”面再分两面,分析它的正反。同理,“负”面也自有其正反。他把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个因素都研究到位,不使有一点含混不清之处。这样分析下去,对这件事物就会观察得分外透彻。这种思维方式因为其“笨拙踏实”,在中国人中达到了少有的严密程度。这让我想起了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万事就怕认真二字。将问题不断细分,连着问5个为什么,再难的问题也就会找到解决方案。

秩序来自于勤与恒

教育方面,他一直劝勉子弟说:“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试为之,此后必将不肯为矣。”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尽早把握时光,勤学苦练。他一生遵循的两个原则就是勤与恒。说天下事,无论什么,要做成样子,必须有两样,一是规模,一是精熟,两样都从勤与恒中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会发现没什么灵心一动、当下了悟的真理,甚至在艺术上,也是费里尼所说,“为了逾越常规,才需要严格的秩序”。 这个秩序都从勤与恒中来。 要想做到勤与恒,他给出的解法就是要从两点做起,“不讥笑人,不晚起”,这两点真是平实近于迂。 他说一辈子从这两句中受益良多,可去一切骄慢虚妄。所以他说,看一个家庭的孩子有没有出息,看以下三条。其中第一条就是不晚起,看这家的孩子几点起床;第二条,看他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第三条,看这家的孩子是不是读圣贤书。

要有向前看的心态

曾国藩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替手就是接班人、继承人,李鸿章就是他培养的继承人。这就是不往后看、向前看的一种人生观,不嫉妒学生比自己好,不担心自己的学生超越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正是查理芒格一直提倡的冗余思想,做好备份,培养接班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曾国藩学四大生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