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有感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是这样一段话:“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道,这是最好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对待,所以他就没有缺点了。

老子在这一章谈到了人性的弱点之一-----不懂装懂,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其表现是刚愎自用。在前面的章节中,老子曾提出过“自知者明”的观点,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能够认识自己才算高明。所以,我们只有真正做到自知了,才会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和自以为是。

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这句话中,“知不知”意为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无知。“不知知”意为自己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把无知当有知。这句话意思就是说,知道自己的无知是高明的,而本来不知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一种病了。老子在这里表达的思想,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最聪明、最智慧、最有知识的人是承认自己的无知的人。而孔子也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是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

老子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又将圣人的“不病”摆在了世人的面前,以此形成对照,结果就不说自明。圣人把缺点当做自己的缺点,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所以圣人就没有缺点了。

圣人也好,贵人也罢,他们都有自知之明,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不自以为是,不刚愎自用,所以品德就日趋完善,逐渐成为众人仰慕和学习的楷模。

因为现实世界中的我们,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之外,都一定会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界发生联系。如果想有所进步和成就,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只有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老子也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清别人,你就是智者,认清自己才是圣明。但现实是,认清别人可能相对容易一些,认清自己却往往不易。古有战国时赵括和三国时的马谡,赵括兵败长平、马谡痛失街亭,导致其战败的因素,除了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等因素之外,不能清醒地认清自己,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商场、还是职场,因为不能认清自己的不足,不能摆正自己位置,导致失败的案例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做人,要想不吃大亏,就要有自知之明,做事,要想不跌大跟头,就得量力而行。

二是历经磨难,才能玉汝于成。在芸芸众生中,我们都不是圣人不是贵人,只有经历挫折的磨炼、困难的考验,才能认清自己,着眼人生,也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回首往事,为什么我们每天都流着汗水辛苦奋斗,却依然活出一副平凡的模样?凭什么有的人看着轻轻松松,就活出了人生的精彩?于是就有了执念、嫉妒、攀比、抱怨,其实这又怎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人这一生,只有放下这些,在摸爬滚打中不断前进,在艰难困苦中总结和反思,才能看得清前行的路,记得住归途,扛得起责任、放得下虚名,回归本心,砥砺前行。

三是借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认清自己,就是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自己有缺点、有不足并不可怕。认识自己的不足,相信“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人人身上都有长处,人人身上都有不足,做到不自卑,不丧志。要扑下身子、放下面子,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借他人之力为自己所用。一个人,只有足够地了解自己,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人生。

所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最后,还是得感谢平台和路西法殿下的圣贤书友会,组织这次活动,让更多的人新读或者复读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


 



a���e�T�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