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和躺平

有两个词最近在中国网络十分走红:一个是内卷,一个是躺平。

老朽跟不上形势了,久思不得其意。好奇心起,遂在网上查了一下: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内卷化效应就是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并且保持在一定的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这种行为通常是一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

      “内卷”概念起初来自高校,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大意是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在大学中风靡一时,并入选《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

        近来成了社会舆论热词,不少人积极探讨其内涵和外延,用以分析社会和人生的方方面面。比如,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是内卷,同行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竞争是内卷,买不起房是内卷,中小学生被迫上各种补习班是内卷,加班加点是内卷,甚至连一大早挤公交上班也是内卷。

总之,当下中国人的种种压力和困惑,从根本上说,都是内卷造成的。

就在内卷的说法盛行之际,“躺平”又横空出世,受到年轻人追捧。

      “躺平”源自百度贴吧一则题为《躺平即是正义》(可惜该文找不到了)的贴文,作者自述如何在不具有稳定工作与收入来源的条件下,通过偶尔打零工和低消费,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从而避开高强度竞争,缓解生存压力,获得与众不同的“幸福”:

“两年多没工作了,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每天只吃两顿饭,解决食物问题就是解决一切;每月花销控制在200块以内,没钱了,一年也就工作个一两个月;日常就是家里躺,外面躺,像闲散的猫猫狗狗一样躺,心情好的时候,还会揣着演员证,去横店扮死尸躺一躺……躺平才是宇宙间客观的唯一真理,休息、睡觉或者死亡,充满欲望和亢奋的生命体静止和消逝的瞬间才是真正正义的体现。我选择躺平,我不再恐惧。”

 这些颇有哲理的“语录”打动了不少人,一时间,网络上出现了“躺平族”,类似“社会险恶,先躺为敬”“一时躺平一时爽,一直躺平一直爽”的口号颇受欢迎。

        概躺平者远离内卷,逃避竞争,降低欲望,通过控制极低的消费,满足基本的需求,过着蜗居的,没有压力,自由自在的生活。

      从这几年中国网络热词看,2016年的“葛优躺”“咸鱼”、2017年的“扎心了,老铁”、2018年的“佛系”“真香”、2019年的“我太难了”“996”、2020年的“打工人”“工具人”等等,都反映了厌恶竞争和压力的躺平情绪。

       在日本,有“不爱出国,不爱工作,不爱出门”的“三不青年”,有人信奉“无气力、无感动、无关心”的“三无政策”;韩国不仅有“三抛族”,抛弃恋爱结婚生子,还有“五抛族”,抛掉住房和人际关系,最高的境界是“七抛”,连梦想和希望统统抛弃。

        从内卷泛化到躺平受捧,折射出人们在社会激烈竞争压力下产生疲惫、厌倦和逃避情绪。当下年轻人普遍面临升学就业、买房结婚、职场竞争、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等压力,人们希望在重压之下有个缓解之道或宣泄窗口,十分正常。 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总有一部分人厌倦竞争、拼搏、厌倦超出生活必须的物质追求,希望生活在压力较少的社会环境中。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要说零压力,就连减少压力都难以做到。他们或许向往躺平的自由和惬意,现实中却只能为生活奔忙。内卷也好,躺平也罢,都不过一时义气,宣泄过后也不得不鼓起勇气,投入各种各样的竞争之中,否则日子更难过。

当你缩衣节食,拼命工作,都买不起属于自己的房子时,你还会觉得这种努力有意义吗?

当你玩命996,舍弃休息娱乐的时间去赚钱,却发现你的赚的钱还不够有钱人存在银行的利息收入高,你还会舍命去当韭菜吗?

当你疯狂内卷,过着高压焦虑的生活,拿着微薄的薪资,承受不了养育子女的高额成本时,你还会生养二胎,三胎吗?

从内卷泛化到躺平受捧,折射出人们在社会激烈竞争压力下产生疲惫、厌倦和逃避情绪。

“内卷”和“躺平”分别指向两个极端,那就是“恶性竞争”和“自暴自弃”。确实,现在利用恶性竞争让自己无路可退。以过度消耗自己努力为代价来换取更少的利益和价值,让感觉人生困境重重、广泛焦虑。

细细想来,我是没资格内卷更不敢躺平,只是每天跌跌撞撞,浑浑噩噩犹如徒劳般消耗着每一天的时光而已。

就像游泳,在岸上向往水里的自由自在,而游累了又想上岸

套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一句话: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卷和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