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发妙想,情重寄于山——韩林昆《水调歌头•携关东诗友登岱》赏析

登临发妙想,情重寄于山

——韩林昆《水调歌头•携关东诗友登岱》赏析

【原作】水调歌头•携关东诗友登岱

  河亘山之北,山矗海之西。长风一举长袂,倏尔上天梯。一等江山豁眼,明灭青烟九点,俱向脚边低。清水黄尘尔,走马遽如斯。  

  壶天阁,经石峪,大唐碑。升仙坊上同过,左右更携谁?三两神仙俊侣,谈笑风云吞吐,不负好蛾眉。风物吾家好,采采赠人归。

  与梅子(韩林昆网名梅关雪,曾任中华诗词论坛网登堂入室板块首版)相识一晃15个年头了,其间2007年初会于吉林集安,她的爽快豪迈和雅洁深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1年,德惠诗友许清忠、孙湘平和孟令浩造访齐鲁,得到梅子热情招待,并且共登泰山。过后,作者写了这首笔力雄健的《水调歌头》。

  开篇一反从头铺叙的老套,直接写登临泰山极顶的所见所感,可谓大气包举,神来天外。

  “河亘山之北,山矗海之西。”首韵交代泰山的地理位置,有黄河绵亘,有大海衬托,“北”和“西”,方位交代清楚;“亘”和“矗”突出了景物的盛大。

  “长风一举长袂,倏尔上天梯。”次韵极力淡化登山过程,登顶过程本来比较艰难,可在作者的笔下,那只是被大风掀起宽大的袖子,带着人一下子就飞上了天梯。以“天梯”比喻“十八盘”,很形象。此韵虚实兼到,颇有浪漫色彩。

  “一等江山豁眼,明灭青烟九点,俱向脚边低。”第三韵第一句化用《论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突出开阔眼界;第二句化用李贺的《梦天》极写泰山之巅遥望九州之小,改齐为青为九州着色,妙;第三句极状登临地势之高,恰好作收束。

  “清水黄尘尔,走马遽如斯。”第四韵仍化用李贺《梦天》,感叹时间迅速,人生短暂。散文化句式很符合词牌特点。上片虚多实少,想象飞腾。

  下片回头叙述登山过程,表达两地诗友的情真意厚。

  “壶天阁,经石峪,大唐碑。”首韵用地名列锦,读来却不觉累赘,还似乎可见小团队体魄健硕,行动迅速;但在唐碑前则小作停留,遥想那一段辉煌的岁月。

  “升仙坊上同过,左右更携谁?”次韵从地名上生发开来,问中寓答;虽是自诩,但很含蓄。

  “三两神仙俊侣,谈笑风云吞吐,不负好蛾眉。”第三韵叙事,谈论之事以“风云吞吐”四字概括,极有阳刚之气。“不负好蛾眉”, 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认可和感谢,是愉快的嫣然一笑,也是畅然的伸手一握。

  “风物吾家好,采采赠人归。”尾韵从主人的角度既告慰客人不虚此行,自己地主好作;也表明此行收获满满。“采采”,采了又采的意思,多指花草,此处当指采撷来的灵感和诗情。诗人结伴出行往往收获倍增,原因就在于彼此的砥砺。歇拍很符合作者的“美女诗人”的身份。

  下片一改上片风味,以叙述、对话近似拉家常的方式交代过程,歌颂友谊,既补足了上片的空疏,也扣紧题目,升华情感。虚少实多,与上片互为补充。

  总观此词,豪婉兼到,堪称登临佳作。

  当然也有白璧微瑕,按词牌要求,“一等江山豁眼,明灭青烟九点”“ 三两神仙俊侣”三句第五字都宜作平声,不过因为《水调歌头》平仄要求很宽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你可能感兴趣的:(登临发妙想,情重寄于山——韩林昆《水调歌头•携关东诗友登岱》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