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区最独特高校后街:建在大山下,遍布森林植被,最佳游逛地

武汉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高校,城区各区域都有高校园区,而基本上所有高校园区附近必然会有几条专供学生消费的后街。像在洪山区内就有一条非常独特的高校后街,它建在一座大山脚下,一侧完全被山峰堵死,遍布森林植被;另一侧则是高校和毗邻的城中村。这样一条大学后街的环境非常清幽,虽然交通设施匮乏,但人气丝毫不逊色于其他街道,吃喝玩乐之地比比皆是,随时可见往来的学生,它就是位于南望山脚下的南望山北路地质大学(北校区)南门后街。

建在大山脚下,城区少见

和一般高校的学生后街不同,南门后街首先在位置上就足够独特。它首先是一条街道,但只有一侧可以建店铺做生意,另一侧全部是南望山山体,处在南望山脚下,被山体阻隔。沿着后街入口步行,可以很明显看到山体状况,它们统一经过人工构筑,以水泥石墙作为地基加固,修到了大概两三米高度,将自然山体和街道阻隔开来。因为山体是曲折向前的,因此这个水泥石墙也是顺着山体坡度向前修筑,以达到无缝融合,看着有点像山林护坡,应该是同一个属性的东西。

本来,类似的水泥石墙如果修建在自然环境里,或者乡下小镇应该是毫无违和感,可这里的石墙完全建在了城区,多少有些突兀,何况附近还是一大片的城中村和一座高校。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也是无可奈何,谁让那一座南望山刚好就在原地,反而要归咎于人们的生活圈子扩张,无限逼近自然山体,为此再加些人工建筑也是应急之举。进一步来讲,与这条后街对应的高校是地质大学,是研究自然地理、地质构造的,刚好校门口就有一座大山阻挡,提供“研究”,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巧合。

遍布森林植被,环境清幽

这一条位于大山之下的高校后街,从建设伊始就注定与大山解下了缘分。简单来说,因为与大山靠得太近,就自然要受其影响,除了前面提到的必须加筑人工水泥石墙防护外,大山的很多生态也影响到了后街的颜值,最直观的便是有丰富的植被。走在后街上,仰望天空是遮天蔽日的高大树林,近处的是山上的树木,远处的是山上和路边的树木,它们相互交叉,形成密集的林网,是一张天然的绿色保护罩。盛夏时节阻挡阳光和热量,走在后街上也是微风习习,处处树荫,非常舒适;对于不远处的机动车噪音阻隔作用也非常突出,这样的保护罩可谓非常珍贵难得。

有了树林保护罩,树林下的后街也有了自己的特色,环境清幽,闹中取静。每天从早到晚,街道上处处可听见各种虫鸣鸟叫,偶尔还有鸟类四下飞掠,停在某处唱歌。早起的居民,在后街上漫步;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群出现,以进出的学生居多。学生对于这样的马路早就习惯,他们或骑着单车,或三五成群步行,从一家家店铺前走过,离开或者进入校园。香樟树、梧桐树,一年四季里后街上都能看到绿色,落叶乔木,四季常青,植被的成长一轮又一轮,与街上路过的学生一样。

公共交通匮乏,人气高涨

虽然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越,但南门后街也有一些不足,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公共交通的进驻,这也与它的实际情况有关。具体情况可分为两类,一是后街本身的长度有限,大概就500多米,换作公共交通里程算,也仅有一站路距离,这样的长度虽可以设置一个站点,但来回成本巨大;第二则在于本身的路况,比较狭窄,不方便大型车辆经行和停靠。不过,这只是小编个人的分析,实际上即便没有公共交通,后街上的人气也非常高涨。

后街上的商铺以快消品为主,饭馆超市特色美食摊居多,商铺建筑以平房为主,看得出年代久远。从鲁磨路入口进去,商铺一路延伸,琳琅满目,一直到南门终点处,数量可观。通信营业厅、自行车车行、数码配件厅,在九零年代是学生们最爱的三样;随着科技发展,老三样也被新三样代替,但美食店铺一直不变。特色的鸡公煲、木桶饭、面粉麻辣烫等花样繁多,至于各类水果摊、零食摊那就更多了。白天人气旺,晚上的话几乎是学生专场。

可以看到,这个南门后街中的后街并非指方位的街道,而是专属名词,毕竟城区其他高校也有类似后街,人气同样高涨。这也印证了,学生后街不在乎位置有多偏僻,只要有高校园区存在,就不用担心人气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南门后街也有比较特别的,因为除了学生消费主力军,街道一侧(近鲁磨路和八一路)还有本地土著(磨山村等几个村子),他们共同组成了一处超大生活区。

小编2017年到武汉读书,学校在汉口,与地大关联其实并不高,之所以会联系到地大和地大南门后街,完全在于初恋女友。之前去南门后街不多,2018年以后逐渐多起来,基本上是周五晚上过去,一起在后街吃饭,然后小编再乘最后一班公交车到光谷的家里。虽然偶尔也能听到后街上的学生特价宾馆等信息,但想都不敢想去的事,毕竟家里管教严格,对于学生年代的情感也很传统。就是在这样单纯的思想里,小编与女友一起走过了四年,总觉得那些光景都在南门后街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武汉城区最独特高校后街:建在大山下,遍布森林植被,最佳游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