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检测

四种纪年法、地支纪时、天色纪时、三元节、社稷、春社和秋社、上巳节、腊日、寒食节、二十四史前四史、史学双壁、史书四种编写体例、春秋三传、乐府三绝、

七月流火、运交华盖、三种历法、四种纪年法、三种纪月法、四种纪日法、两种纪时法、干支、五更、二十四节气、圭表、日晷、漏壶、

大火星下移天气转凉;命中犯华盖星运气不好;阴历阳历农历;月相变化太阳回归年阴阳合历;王公即位年次法、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年号干支兼用;序数、地支(加建字)、时节(孟仲季)记月;序数、干支、月相纪日、干支月相兼用;地支纪时、天色纪时;10天干12地支;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小雪雪冬小大寒;测日影计时;计时工具;

有关节日习俗那点事: 三元节、社日、上巳节、寒食节、七巧节、 腊日、除夕、人日、

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曹魏以后固定在三月三;清明前一二日;农历七月初七;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腊月最后一日晚(不一定是农历年30);女娲造人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有关古代典籍的那点事:《尔雅》、《说文解字》、坟籍、乐府、《乐府诗集》、乐府双壁、乐府三绝、四库全书、经史子集、二十四史、前四史、史书的四种编写体例、《史记》、《资治通鉴》、史学双璧、《春秋》及“春秋三传”、《左传》、《国语》、《通鉴纪事本末》、《战国策》、《汉书》、《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诗经》、 六义、《离骚》、风骚、楚辞、《道德经》、黄老学派、《易经》 、理学、汉字形体演变过程、六书、,


最早的词典;最早的词典;《三坟》《五典》指古代典籍;音乐机构和诗歌体裁;宋代郭茂倩编收集乐府诗最全的诗集;《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三绝再加上《秦妇吟》;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乾隆、纪昀;古代图书的四大部类;都是纪传体;除《史记》都是断代史;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130篇、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屈原评价;最早的编年体、最早的叙事详尽的编年体;最早的国别体史书,鲁国左丘明所著;最早的纪事本末体、南宋袁枢;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整理;最早的断代体史书;六经都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300篇风雅颂赋比兴;指代《诗经》和《楚辞》,泛指文学作品;楚辞既是屈原创制的诗歌体裁又是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集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仿屈原的作品;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道家一个学术派别、尊崇黄帝和老子;儒家经典之一,不仅是占卜之书,更是古代重要哲学典籍。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前者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后者相传为孔子所作;宋代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有关祭祀的那点事:封禅、郊祭、社稷、斋戒、牺牲、三牲、太老少牢、伏腊、衅钟衅鼓、宗庙制度、七庙、昭穆、祠堂、考妣、五种丧服、期功、服阕、丁(内)忧(艰)、庐冢、稿葬、殓与殡、死的五种称谓、祖饯、冠礼和笄礼、六礼、合卺、朝仪、朝聘、朝觐、免胄、嫡子庶子、嫡母和庶母、嫡长子继承制、建储、顿首、稽首、空首;伯仲叔季、亲戚、跪和坐、

(一般去泰山和嵩山,泰山上堆土祭天泰山下梁山祭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春分秋分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地神和社神;重大活动前戒娱乐忌荤腥--不是不吃肉而是不吃辛臭味;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牛羊豕、鱼鸡猪、夏商周;一指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一指伏祭和腊祭之日、“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钟鼓铸造成后用动物血涂于其上祭祀,钟鼓古代为神物;宗庙设庙数量规定--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庶人不设庙;始祖庙居中、二四六居左、三五七居右、坟墓葬位也如此;死去的父亲母亲;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欺--服丧一年、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为守丧盖的房子;庶人用草苫子裹住埋葬;穿衣入棺与灵柩送去埋葬;崩薨卒不禄死;祭祀路神设宴饯别;);男子20加冠、起字;女子15岁及笄、起字;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喝交杯酒指结婚;古代天子上朝时的仪式--天子面南、三公面北、诸侯面东、卿大夫面西;诸侯一年派大夫、三年派卿、五年自己去朝见天子;诸侯春秋朝见天子;古代诸侯军队过天子门除去铠甲收好兵器以示尊敬;正妻所生子女;妾所生子女称父亲的正妻;内亲家族外族姻亲

四种纪年法、拔擢区别、《陈情表》向皇帝陈述意见、宗庙供奉祖宗牌位数量以及左右摆放次序、家大舍小令外人、皇后死叫什么、庙堂、召对、驿站、驰驿、邮驿、孝廉和秀才、庙寝、前四史、日中、圭表和滴漏、御史、法书、干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四库全书、征辟区别、虎符和符节、仗节、姓氏、社稷、辕门、牙门、史记、骈文和散文、国子监什么性质、晦朔望、经传区别、传注、迁、卜筮、浮屠、仓廪、黥是五刑之一、诗经、年号唯一、万乘、谏官、南面称王、屯戍、屯田、谥号、厉是美谥、庙号、赠、郡守、太守、刺史与知府、

郡守、太守、刺史与知府: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可自行任免属吏。秦时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隋朝开始称刺史,明清时称知府。                                                                                                                       


免胄:脱下头盔,古代将士行礼方式,也可以指决死。       

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文学样式,宋代进入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牌就是词的词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等都有不同的规格。(对)

2.“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对)

3、“修禊”,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祈福消灾。后泛指在水边宴集。(上)

4、“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代农历每月二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每月十九)

5、“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戊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戌)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七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五言诗)

7、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官学,乡学则是地方办的官学。国学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射、御为主。(书、数)

8、謁庙指的是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称“謁庙”。(对)

9、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10、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的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御史无权弹劾皇帝)。

11、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不是只有君主和诸侯有谥号)

12、锱铢,古代的质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十二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13、麾下,原意为将帅指挥士兵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之意,或者是将帅自己的谦称。(麾下是将帅的敬称)

14.《楚辞》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骚体”风格,与《诗经》并称为“风骚”,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主要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辞赋,由西汉刘向编辑而成。(对)

1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作品。本称《诗》,据传是孔子撰写,汉代将它奉为经典,故称《诗经》,共三百零五首。(是孔子整理修订不是撰写)。

16、 对联 也叫“楹联”“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的最后一字必为平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仄起平收)

1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刘向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左丘明)

18、“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足下”也是谦称。(足下是对对方的敬称)

19、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也是教育机构)

20、山水阴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如武汉的汉阳,指汉水的南面。(北)

21、“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祭祀路神)

22、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如:草、室、泥、村、腐。形声造字法的构字能力很强,因此汉字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最大。(对)

23、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演变的顺序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草书、行书、楷书)

24、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女皆为二十岁取字。(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女子到了15岁许嫁时也要取字。)

25、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古人常用字谦称自己,对平辈或尊辈称名。(自己称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26、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按时间先后排列:平旦、晡时、日中、日入、人定。(“晡时”为接近傍晚,应在“日中”后)

27、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次一定是坐南朝北;宾朋相聚室内最尊的位次是坐西面东。(坐北朝南)

28、乐府原是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种文学体裁名称,汉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歌词最完备的一部总集,魏晋六朝到唐朝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统称乐府诗。(宋人)

29、《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叙事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抒情诗)

30、弱冠: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后泛指男女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在古代天子、诸侯为了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年纪)

31、古人以亲属关系的远近来制定丧服的轻重和服丧日期的长短。《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一句中,“期”指穿三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一年)、小功服(九个月)的亲族。这都是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期服 指穿一年丧服,大功服穿九个月丧服,小功服穿五个月丧服)

32、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稷)和谷神(社),故合称为“社稷”,后用来代称国家。(土神(社)和谷神(稷))

33、古代一般车辆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 一车一马为一乘。(一车四马)

34、亲戚:先秦时可指至亲,如父母、妻、嫂及叔伯兄弟、子侄等。后泛指内外亲属。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外,戚指族内。(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35、“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傲慢姿态)

3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妣”;已故的母亲称为 “先考”;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 “先妣”)

37、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五人为伍,五伍为行)

38、拜礼,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揖礼,以拱手示意为主;如果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大步快走,以表示敬意。(小步快走)

39、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对)

40、鳏寡孤独:鳏:年老无子女的人。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 独:年老而无子女。(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41、跬: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步”,举足两次为“跬”,故半步称“跬”。(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42、流火,是指大火星下行,“七月流火”指的是农历七月暑气还未退去,天气十分酷热。(七月暑气已经退去,天气不再酷热)

43、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夺情)

44、中国古代纪年的方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曹刿论战》:“十年春”即鲁庄公十年;年号纪年法,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中“庆历”为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干支纪年法,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年号干支兼用法,如《扬州慢》“淳熙丙申”。(对)

4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慷慨激昂。(音调悲凉)

46、月相纪日,就是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晦”指每月三十。(每月最后一天)。

47、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也可以被称为首辅。(只有首席内阁大学士才可以被称为首辅)

48、驰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而设置的交通机构。(对)

49、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敕赐”即皇帝命令赐予,“敕书”即皇帝编著的书。《红楼梦》中宁国府正门匾额上“敕造宁国府”的字样,即表示该府是由皇帝下令建造的。(“敕书”即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

50.第功,评定功劳的等次。古代在获得战争的胜利后,帝王往往会按功臣的功劳大小给予封赏。如刘邦平定天下后,评定功劳时,萧何为第一。(对)

51、百户,官名,是古代的地方军职,隶属于千户。百户又叫“百夫之长”,唐代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百夫长”就是指该官职。(对)

52、“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开始为官;“视事”指官吏到下级视察;“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致仕”则指交还官职,即退休。“移病”指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53、股指的是小腿;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股指的是大腿)

54、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55、“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采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

56、簪笏,代指官员或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对)。

57、戊午为干支之一,是中国传统纪年的一种方式,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皆为“戊午年”。(对)

58、 总角是古时少儿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总角指女孩少女时代。( 总角 是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指儿童时代。)

59、古代的博士和教授都是教授生徒有一技之长的人,不是官职。(是学官)。

60、鲤对:孔鲤是孔子的儿子,“鲤对”指接受师长教诲。(“鲤对”指接受父亲的教诲。

61、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对)

62、龟策,古代占卜用的龟甲和蓍草,傅戏,古代一种可以赌傅的棋类游戏。(对)

63、“豪右”指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右边,故称“豪右”。(对)

64、“伏惟启阿母”中的伏惟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对)

65、“再拜还入户”,指再一次拜,古代隆重的礼节。(拜了两拜)

66、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对)

67、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对)

68、逆鳞:传说中龙的颈部生有倒鳞,只要触到倒鳞,龙就会变温和。(脾气再好的巨龙一旦被触及逆鳞,立刻就会象火山爆发一样散发出无限龙威,即谓不可触摸

69、“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对)

70、张贴对联时,传统习惯是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7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穷,今天一般解释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古代则指的是“仕途失意不顺”。(对)

72、请缨,语出《汉书》,终军请求汉武帝赐长绳以缚南越王,后指投军报国。(对)

73、孝廉,汉代以来设置的官职,由郡国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孝廉”,不是汉代设置的官职,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科目。

74、“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年、月、日的十二地支两两相合的意思。(“六合”指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两两相合的意思,不是选项中所指的“十二地支”

75、“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明”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间段的名称,若按时间先后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明、黄昏、人定。(对)

76、库指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古代常“府库”并用,如《鸿门宴》中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中“府库”的“库”即指此意。(府指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库”则指藏兵甲战车的屋舍;

77、“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传”指“传记”,《左传》就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纪传体史书。(“传”是对经典的注释,《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78、都尉是秦汉时代军中最高武官,魏晋以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而且职务虚化。(都尉不是最高军官。都尉,武官名。

79、古人认为彗星袭月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对)

79、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高的从高到低,形成一个五声音阶。(从低到高)

80、先秦时衣长而裳短,后来变成衣短裳长。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对)

81、“他日趋庭”中“趋”表现了古代的一种礼仪:如果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大步快走,成为“趋”,以表示敬意。(小步)

82、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感情。(对)

8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84、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武官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不管文官)

85、中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奏”“表”“议”四类,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对)

86、“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对)

87、 符节,是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对)

88、契”,为古代符契,刻字后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兰亭集序》中“若合一契”就是根据“符契”的含义译成“像符契那样相合”。(对)

89、吏,在古代与官有着明确区分和界限,官由朝廷任命,领取朝廷俸禄而为朝廷服务;吏则足官员任命的,从官员处领取俸禄为朝廷命官服务。(对)

90、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从兄,比自己年长的伯叔之子。(对)

91、主簿,职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只在地方郡、县官府设有此官,中央不设。(“只在地方郡、县官府设有此官,中央不设”错,中央机关和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

92、丁外艰指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按礼须持丧三年,一般为二十七个月。(二十五个月)

93、勤王: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对)

94、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靖康之变后,北宋沦亡。高宗即位后,以巡幸为名,先后流亡至扬州、杭州等地,均以“行在”名之。(对)

95、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仪同三司”解释不正确。仪同三司,是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与三公同等的待遇。魏晋以后,将军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金代分置仪同三司,为从一品中次散官)

96、“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正确)

97、甲胄,指铠甲和头盔。免胄指脱下头盔,古代将士行礼的方式,也可以指决死。(正确)    98、循吏,正史中记载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正确)                      99、公、侯、伯、子、男是秦朝时创设的爵位制度,爵位都是终身爵位,不可世袭。(周朝、有的可世袭)                                                                                                                                  100、漕挽 ,即漕运,是指水路运送粮食。(指水运和陆运)                                                  101、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经筵是为皇帝专设,其他人没有。(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102、宋代开始在地方设立多个行省,地域和现在基本相同,如:“河南”地域与现在河南省相当。(元代、地域不相同)                                                                                                    103、明器,指受封时皇帝所赐的礼器宝物,也可指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正确)                    104、 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105、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谦称自己见识短浅)        106、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正确)                                                                          107、纳赀,封建社会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正确)                              108、清代文官、武官各分九品,并分别以服饰上的九种动物图像表明官职的品级,文官服饰绣走兽,武官服饰绣飞禽。(文官服饰绣飞禽,武官服饰绣走兽)                                                    109、掾, 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掾史、掾吏、掾属。(正确)        110、秦朝以后,只有皇位继承者才能称“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继承人也可称“太子”。(诸侯王或藩王的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111、“布衣”指的是读书人。(平民)                                                                                            112、“起居注”指的是记录皇帝和皇后言行的官职。(只记录皇上言行)                                      113、“超擢”指破格晋升官员。(正确)                                                                                          114、微服指的是皇帝换成平民服装隐藏身份私访。(帝王或有身份的官吏)                                11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史记》影响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纪传体、70列传) 

116、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为散文。(正确)                        117、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无氏,贫民有名有氏。 (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                                                                                        118、辕门”指的是古代将军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 。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帝王外出)                                                                                                                                    119、牙门指的是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立旗杆上装饰有象牙的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正确)                                                                                                                                  120、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几个阶段。(正确,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篆书(秦) → 隶书(汉) → 草书、楷书(魏晋)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121、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正确)                                122、圭表是测日影的仪器,以此来确定节气。滴漏是计时的器具。(正确)                      123、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寝,后殿曰庙,合称寝庙。(正殿曰庙,后殿曰寝)              124、邮驿,是秦汉时传送文书的机构。五里设一邮,三十里设一驿,均有专人负责。.(正确)125、入对是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召对是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内容互换)                                                                                        126、庙堂:中国古代用来供奉死去的皇帝的地方叫太庙,太庙的殿堂就叫庙堂。(庙堂,在此处指君主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即朝廷。)                                                                127、赠官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生前追封爵位官职 。(本人死后)            128、“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嫡母是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庶母是嫡出的子女称父亲的妾。(正确)                                                                                129、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正确)

130、 “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是由西汉刘向整理而传授的先秦古籍。(孔子)                                                                                                                          131、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聘、盟等国事活动为宾礼,冠礼、婚礼、宴饮之礼为吉礼。(冠礼、婚礼、宴饮之礼为嘉礼。)                                          132、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皇帝专称)

133、“大计”,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称为“大计”。(正确)

134、节度使最初设置时,是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吏,同时兼作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不是监察官吏)135、刺史原来为巡察官员,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称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仅次于总督。(正确)                                                                136、牺牲是祭祀用牲的通称,色纯为“牲”,体全为“牺”。(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                  137、.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正确)                                                                                  138、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古代帝王在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帝王一般到泰山筑土为坛祭天,在泰山下梁父等小山上辟场祭地。(正确)        139、郊祭,指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冬至日南郊祭天,夏至日北郊祭地。郊谓大祀,祀为群祀。(正确)                                                                                                                              140、《尔雅》是我国最早的字典,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 还是 《十三经》的一种,是儒家经典之一。(词典)                                                                                                          141、《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词典,东汉许慎著。(字典)

142、润例指的是请人做书画诗文给予的酬劳 。(请人做书画诗文给予的酬劳称为润笔;润例指的是请人做书画诗文给予的酬劳标准。)                                                                                    143、阴文和阳文区别(用刀在印章或器物表面形成的凸起或凹下的文字)                        144、“鲁班”的“鲁”是其姓氏。(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145、《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皇帝主持下编辑,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                146、古代四方少数民族称为“九夷、八狄、七戎、六蛮”,或“东夷北狄西戎南蛮”                  147、阙指的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借指宫廷。诣阙指的是到朝廷或到京城                                  148、嗣位指继承君位, 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149、征和辟有别, 皇帝征聘称为“征”; 中央官署及州郡各级官府任用为“辟”    。朝廷征辟的士人称为“征士”。                                                                                                                                    150、闾左和闾右有别,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闾左和闾右分别指代贫者和富者。                                                                                                                    151、野史和正史有别,官府史官记述的史书称为“正史”和民间私人编撰的史书称为“野史”        152、祭祀社神在春秋两季,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153、立生祠是百姓为深得民心的在世的官员修建祠堂加以奉祀。( 不一定是深得民心官员,下级官员有的出于阿谀奉承的目的为上级官员立祠。) 。                                                            154、践祚:皇帝登临皇位;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155、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156、宦官负责皇帝以及家族成员的服务,也负责一二品官员的服务。(不负责一二品官员)                    157、临幸专指皇帝和嫔妃同宿。(临幸指帝王亲自到达某处或指帝王和嫔妃同宿。)                158、缘坐指就是连坐,也称“从坐”、“随坐”。 一人犯罪而株连其亲属家属的制度。            159、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的方式是九品中正制。                                                                      160、科举制始于隋炀帝大业年间。

161、丁内艰专指子遇母丧。(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 遭祖母丧,称丁内艰。长子比父母先死,长孙在他祖父母死后举办丧礼时替长子做丧主,叫承重孙。)                                                        162、“金紫”,唐宋前指的是“金印紫绶”,黄金印章和系印章的紫色绶带。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此“金紫”借指高官显爵。

163、大渐,指病情加重、病危。                                                                                                164、驰驿指驾乘驿马疾行。                                                                                                      165、名和字之间意义必须相近。(不一定,相近或相反)                                                      166、髫年、龆年分别指女孩7岁,男孩8岁。                                                                                167、田猎和畋猎都指打猎。                                                                                                    168、帝王的谥号由由礼官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169、恩荫指子孙因祖上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                                                                        170、版筑是古代筑墙的技术,用夹板支撑,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171、封与赠:生前为封,死后为赠。赠可以给有功之臣和其父祖追赠官职爵位。                  172、拔擢区别, 擢是在原官上提拔;拔是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173、田地、屯田、户籍、赋税属户部管辖,水利、交通、机械制造等属工部管。                        174、古代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175、古代宗庙中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墓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如此排列。

176、投壶是古代宴饮时的一种礼仪,也是一种游戏形式,以箭投壶。177、太常,古代朝廷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主要职责是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178、蕃酋,古代对少数民族部落的称谓,除“蕃“外,还有“蛮”“夷”等字眼。(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呼)179、生口本指俘虏,后以俘虏为奴隶,就用作奴隶的称呼。180、太庙是古代皇帝的宗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的场所。一般天子七庙,供奉六世祖以下的历代先人。

147、正确                 

148、正确                                               

149、正确                                                     

150、正确                             

151、正确

152、正确                         

153、 ( 不一定是深得民心官员,下级官员有的出于阿谀奉承的目的为上级官员立祠。) 。      154、正确                                           

155、正确

156、 (不负责一二品官员)

157、 (临幸指帝王亲自到达某处或指帝王和嫔妃同宿。)             

158、正确   

159、正确                   

160、正确

161、 (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 遭祖母丧,称丁内艰。长子比父母先死,长孙在他祖父母死后举办丧礼时替长子做丧主,叫承重孙。)                                            162、正确

163、正确                                                      164、正确                                         

165、 (不一定,相近或相反)                                          166、正确                 

167、正确       

168、正确                             

169、正确                           

170、正确                 

171、正确               

172、正确       

173、正确

174、正确

175、正确

176、正确

177、正确

178、 (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呼)

179、正确

180、正确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常识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