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准备换工作,准备往产品的路子上走。由于是UI设计出身,在对行业设计规范,设计趋势等了解的比较多,在不断加强设计方面的练习上,偶尔也写写产品分析报告,自学了web、mysql、python的代码,算是浅入浅出吧,人嘛,要不断学习,刻意练习。接下来记几则我觉得重要且必要的产品思维方式。
需求分析模式
需求分析即问题向解决方案的转化,用户需求向产品功能的转化,一般可包含四步骤:
1、采集用户需求场景,即先获取用户的观点和行为。
2、挖掘用户需求背后的动机和目标,即为什么要实现这个需求。
3、制定解决方案,完成产品功能,即选择哪一种解决方案(实现方案通常是多样的),实现哪一个产品功能。
4、获取用户背后的人性或价值观。
重要紧急四象限法则
四象限法则是时间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应有重点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5W2H分析法
5W2H分析法又叫七问分析法,简单、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步骤(1)做什么(What)?
条件是什么?哪一部分工作要做?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与什么有关系?功能是什么?规范是什么?工作对象是什么?
步骤(2) 怎样(How)?
怎样做省力?怎样做最快?怎样做效率最高?怎样改进?怎样得到?怎
样避免失败?怎样求发展?怎样增加销路?怎样达到效率?怎样才能使产品更加美观大方?怎样使产品用起来方便?
步骤(3)为什么(why)?
为什么采用这个技术参数?为什么不能有响声?为什么停用?为什么变成红色:为什么要做成这个形状?为什么采用机器代替人力?为什么产品的制造要经过这么多环节?为什么非做不可?
步骤(4)何时(when)?
何时要完成?何时安装?何时销售?何时是最佳营业时间?何时工作人员容易疲劳?何时产量最高?何时完成最为时宜?需要几天才算合理?
步骤(5)何地(where)?
何地最适宜某物生长?何处生产最经济?从何处买?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作销售点?安装在什么地方最合适?何地有资源?
步骤(6) 谁(who)?
谁来办最方便?谁会生产?谁可以办?谁是顾客?谁被忽略了?谁是决策人?谁会受益?
步骤(7)多少(How much)?
功能指标达到多少?销售多少?成本多少?输出功率多少?效率多高?尺寸多少?重量多少?
SWOT分析
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优势,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势;充足的财政来源;良好的企业形象;技术力量;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广告攻势等。
劣势,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落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产品积压;竞争力差等。
机会,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需求;外国市场壁垒解除;竞争对手失误等。
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增多;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
SWOT方法的优点在于考虑问题全面,是一种系统思维,而且可以把对问题的“诊断”和“开处方”紧密结合在一起,条理清楚,便于检验。
产品生命周期
市场营销学定义的产品生命周期为:导入、成长、成熟、衰退。这个已经不能概括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就像人的生命周期也绝对不会是从出生着地到死亡的过程。我们把这个四个阶段定义为:产品市场生命周期。
用户生命周期
用户生命周期模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的定义为:导入期(客户获取)、成长期(客户提升)、成熟期(客户成熟)、休眠期(客户衰退)、流失期(客户离开)一共五个阶段。
在互联网中,一个用户从首次安装使用这个产品开始,到最后一次打开后的这段时间内,可以定义为用户的生命周期
(1)导入期:用户注册后,刚刚上手,对产品还不熟悉,对产品能带来什么价值也还不熟悉。在数据上的定义是,刚刚注册,尚未体验核心功能流程(核心功能流程需要事先定义并埋点做统计)
(2)成长期:对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产品提供的用户价值比较认可,已经建立起了初步的使用习惯,会定期使用产品。在数据上的定义是,已经体验过核心功能流程,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长大于或等于定义的最小阈值,例如,每周登录三次,每次使用时长10分钟。
(3)成熟期:对产品已经形成了高度的使用依赖和习惯,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长显著高,能够贡献较高的价值。数据上的定位为,使用频率,使用时长大于或等于某个阈值(根据产品来定),或者付费频率和价值达到一定阈值
(4)休眠期:曾经是成熟期用户,但是现在已经不再访问或使用产品,或者访问频次越来越低。数据上的定义为,超过10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未使用产品。
(5)流失期:已经长时间不登录产品,甚至已经卸载产品的用户。数据上的定义为,超过30天(自定义)未使用产品的用户。
AARRR模型
主要围绕着获取用户、提升活跃、提升留存、获取收入、病毒传播几个关键环节去设计了不同的功能,来起到相应的作用。当然这些功能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会相辅相成。
KANO模型
基本(必备)型需求——Must-beQuality/ Basic Quality
一个产品应该具有的基本功能,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比如,微信的基本功能是即时通讯。
用户不会因为该功能的出现而觉得满意,因为这是基本的、必备的一项功能。如果连这个都没法满足,用户满意度会大幅下降。
期望(意愿)型需求——One-dimensional Quality/ Performance Quality
用户迫切希望产品能提供的功能,当提供该需求时,用户满意度会大幅上升,当不提供该需求时,用户满意度会下降。
比如百度网盘一直为人诟病的下载限速,无法对单次下载而付费。而需要开通会员,用户的抱怨恰好说明了其痛点;当提供单次下载付费的服务时,用户满意度明显提升。
兴奋(魅力)型需求—Attractive Quality/ Excitement Quality
用户对该类型的需求并无明显的期望,但是若产品能够提供该类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极大提升,也会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比如,很多产品都有实验室功能,即对那些不是必备需求的功能设计一个开关,用户打开后可以进行使用。对于有的用户来讲,这些功能很大程度上会带来惊喜。当然,每个人期望不一样,实验室方案也可以视为另类的灰度测试,用以验证用户对于功能的需求。
无差异型需求——Indifferent Quality/Neutral Quality
产品无论是否满足该类需求,用户的满意度是不会变化的,正如用户不会因为收到“玛莎拉蒂5元代金券”而感到开心。因此在B端行业,开发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无需为该类需求投入资源。
比如优化一个用户访问量很少的网页,也无需因为领导或者客户的个人喜好而改变后台页面的颜色。无论使其鲜艳活泼还是稳重大气,后台满足基本的视觉要求和规范即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把后台设计的简陋和杂乱。
反向(逆向)型需求——Reverse Quality
当提供方向性需求的功能时,会招致大部分用户满意度的大幅下降。比如常见的在搜索中掺加广告、强制用户授权过多个人信息以及推送大量无用的消息等,会导致用户的反感。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人们的社交诉求渗透于需求层次的方方面面,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将其分为5层。
1.自我提升需求
2.尊重需求
3.社交需求
4.安全需求
5.生理需求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SMART原则
SMART原则,是管理大师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提出的目标管理方法,按照这个原则制定出的目标才能保证可实施、可跟进、可考核,也更容易实现。而要想制定出符合“SMART”的目标计划,你需要让你的目标符合以下5个特征:
1. 目标要具体(Specific)
具体和不具体的区别在于目标是否能用具体的语言清楚描述出来,是否明确。
举个例子:我8月份的目标是不熬夜,并瘦成一道闪电。这就是典型的目标不具体。
要想具体,我应该说:我要在8月份读4本书,瘦2斤。只有目标具体化,才能明确的传达给每一位老师,让整个团队对目标的理解一致。
2. 目标可衡量(Measurable)
什么是目标可衡量?王健林曾给我们做过一个正确示范“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先挣它1个亿”。
可衡量就是要有明确,能被量化的数据指标。
有人说“我想变得更好,赚更多的钱”,这就是个很难衡量的目标,无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目标是否实现。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才算达到“变得更好”,学多少钱算“更多”。
所以,目标里不能缺少数据,这个目标可以修改为“我要在1年做到经理,年收入达到30万”。
同样,我们常说“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也是无法衡量的,你知道该怎么改了吧?
因此,制定目标后,你需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目标能不能被衡量,有没有被量化?怎样才能判断目标完成?
3. 目标可实现(Achievable)
制定目标时要确保目标是可实现的,不要一下子把目标定的太高太难,当自己完不成目标时会有很大的落差感,对自己的信心也会造成打击。
比如王健林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先挣它一个亿,这个目标对于他是小目标,但是对于我们就是很难实现的目标。我们应该制定的目标可能是“1年后工资达到xxxx元;下个月换个苹果手机”等。
但是,目标可实现不代表没有挑战性,定目标时坚持“跳一跳能够着”的原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目标,不断的能完成目标不仅能给自己带来愉悦感,也能不断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同时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4. 目标要相关(Relevant)
设定的目标必须和自己的身份以及理想相关联,如果你已经工作了,你的目标必须和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相关联。例如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你的目标是明年完成一百件自愿者工作,那这个目标就偏离了主要方向。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你的目标是在捡芝麻,而不是摘西瓜。实现的目标越多,偏离正确的方向越远。
5. 目标要有时限性(Timeboxed)
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
有了时间限制,才能让目标更可控,如果没有Deadline,你的目标就会每天被其它更紧急的事情排挤,久而久之目标便会被淡忘。所以无论是目标、规划、阶段、事项,都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甚至细致到每天的工作事项计划都要给自己制定时间节点,这样能督促我们按照定好的时间节点来去推进工作,避免拖延症,提升效率。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目标,是不是符合具体、可量化、可实现、相关性和时限性。如果不符合,那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目标。
五要素层次分析法
战略层:产品目的,用户需求,经营者和用户想从产品得到什么?
范围层:规格功能,某个功能是否应该成为产品的功能之一,各种功能组合方式如何制定
结构层:流程结构,用户如何到达某个页面,各页面之间是何种结构?
框架层:页面布局,按钮、文本等控件如何布局,从而达到最好效果
表现层:视觉设计,色彩、比例、交互动效如何设计?
递进分析法
产品定位:
假设我们需要设计这样一款产品,我们如何去定位这款产品,分析这款产品的属性以及地位。只有这一点确定之后,我们才能明确我们的用户目标,试用场景与需求等。
目标用户:
目前的互联网市场基本都是面向领域垂直化,用户都比较精准。我们分析产品便需要明确产品目标用户是谁,用户画像当然是越具体越好。比如我们知道知乎的用户都是喜欢知识分享的创作爱好者,显然这样一个描述并不准确。这类创作者可再分为渴望获取知识的某领域小白和希望获得他人认可的行业大牛。
使用场景:
明确用户画像之后,我们就可以分析这类人群为何需要这款产品,是何种场景去使用,这个场景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需求是什么?
需求分析:
明确需求来源点,我们便需要相关需求制定之后的目标结果,这一实现过程中我们的阻力与驱动力是哪些?这些分析表现出的显性需求,则需要我们对来源点与目标结果进行明确认知,并且相关的驱动力要高于阻力。
市场分析:
对于市场分析的判断,主要是针对同类产品的一个比对,分析相关竞品的一个市场生存状况,我们最终需要得出分析的产品在目前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的生存空间如何?相关前景如何?关于市场分析模型,常见的有PES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模型,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找度娘。
产品易用性:
我们在产品的使用体验过程中,功能上是否好用?能否达到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其实这些都和我们在层次法中提到的表现层息息相关。一款好的产品,它的易用性是毋庸置疑的。易用性的表现主要分析如下几类:
易发现
当我们第一次进入某个页面,主要的功能按钮可以第一时间让我们获知到,我们也很愿意去使用它,可想而知这个功能是较为成功的。
上手快
对于简单的页面,我们可以快速上手使用;对于复杂的页面,有适当的信息提示,我们也能快速上手使用。从而体现产品的易学性、上手快。
易操作
一般来说,我们对于易操作的评判标准有操作次数、操作距离、操作时间。比如说,评价功能直接点击星级提交和点击星级之后再点击确认提交,操作次数的区别给用户的感受也会不同。
产品优化:
针对整个分析过程,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优化意见,我们往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视觉负担
存在一些功能布局无法突出重点
认知负担
某些功能很难理解如何使用
记忆负担
某些功能流程冗长复杂,涉及元素过多
物理负担
某些点触操作距离过长,或是点击过于频繁,等待时间过长等
针对这些方面体验较差的细节,我们提出我们的对应优化方案与建议即可。最终,基于递进分析法的一份较为详尽的产品分析报告就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