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谈

翻开大脑里有关读过的书,从记忆库存里扒拉出来的唯有《红楼梦》一书印象深刻,不仅如此,这也是第一本引起我深刻思考的书,其它书籍多是看热闹的居多,这算得上是最喜欢的一本书吧。

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小时候看的电影,越剧《红楼梦》,奇怪的是那时我不认识荧幕上的字幕,咿咿呀呀的粤语唱腔,我不仅懂得意思还看得津津有味,跟着奶奶转村看了好几场,小伙伴们都不喜欢,唯有我缠着大人跟着放电影的这村跑到那村看得兴致盎然。

八十年代红学研究正当兴,尤其是电视剧的播映更是让我跑到书店捧回这部小说。

年少时读红楼,跟着宝黛感情起起伏伏,一首《葬花吟》听痴宝玉看呆年少的我,从不喜欢古诗词的我 由此偏爱上诗词的古韵味。

遥想当年真的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那股情绪一直陪伴了整个青春年华,还写了几首酸不拉几的诗歌,如今翻到出来看看脸红心跳。

年青时看红楼,发现身边某些长得很帅的小伙子就是宝玉。身无一技之长,脑子空空,整日打扮得时尚流行,吸引了一屁股莺莺燕燕在后跟着转悠。

可是因为红楼我反而少了对爱情自以为是的美好期盼。因为我开始思考宝林的爱情——悲剧,来自世俗不容。

由开始讨厌宝钗的圆滑,转而喜欢上这个温和懂人情世故的姑娘。

像黛玉这种高洁是难以融入世俗的。

想起身边曾有这么一个姊妹整日拿着一本席慕容或是琼瑶的书,羸羸弱弱走在厂里各处,她想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哪里知道成了全厂工人背地里的笑话。

还有多年后看到当初怀揣比翼双飞梦想的姐妹,很多带着一身伤痛离异回家。

当初的宝玉哥哥结了婚就显露本性,宝钗看到失去灵性的宝玉也后悔得埋怨她妈草率,都忘记平日里跟林妹妹明争暗抢的争锋。

中年时忙里偷闲看一眼红楼,引起兴趣的不再是大观园里的热闹诗词聚会,而是各种小人物为生存展露出来的技巧智慧。

不说大观园厨房里两派厨娘的争斗,单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寻求机缘,就是如今的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

老人一步步算计一步步走来,终于得到了贵人帮助,而她不忘初心,生活有了好转带着乡下特产也带着自己的一片真诚二次进入荣国府。

于是有了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说。一个是乡下老太太,一个是站在顶级位置的老封君,两个天地之差的人因为某种机缘相聚在一起。

富贵的,有惜贫怜弱的慈悲心,贫穷的,以赤子之心相交。

大厦一旦倾倒,凤姐的女儿落入歹人之手,刘姥姥仗义相救。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

一首《留余庆》暗藏世间为人处世之道。

如今再次捧起《红楼梦》,不禁唏嘘不已。

滚滚红尘,莺歌燕舞,繁华落尽,只不过是一场轮回接着另一个轮回而已。

再读红楼,人情世故尽显篇章之中。真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生百态,众生之苦,自有考量。而这个觉悟则是来自《红楼梦》。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