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兄点评《大明王朝1566》|壮士一去海刚峰(上)

以人以史为镜,提升人文素质,欢迎走进今天的大师兄点评《大明王朝1566》。

大师兄点评《大明王朝1566》|壮士一去海刚峰(上)

到了第六集,我们的海瑞海青天终于出场了。在历史上,海瑞就是清正廉明的象征,当然,几百年过去了,人们对海瑞的评价也更加多元化。有人说,海瑞虽然是个清官,但他能力平平,没有多少政绩;也有人说过他比较教条化,不太懂得变通。但不管怎么说,都无法掩盖住海瑞这一生向大明朝腐败势力作斗争的光辉形象。

第五集末尾,严世藩的门生高翰文即将出任杭州知府一职。在众人眼里,郑泌昌的巡抚,高翰文的知府,浙江不乱也得乱了。对此情此势,张居正及胡宗宪等人必将采取行动。

不得不说裕王妃真是一个大政治家,她提出了一个问题,淳安和建德两县的知县确定了吗?能否派两个好人出任知县,毕竟直接管百姓的是知县。

图片

谭纶很清楚,这两个县的县长不但要有能力有态度,更要能够抗命。就是要敢于抵抗他的直接上司,忠于职守,尽忠职守。忠与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信用,绝非忠于某个人或者某件事。

管理最重要的是用人,但是人从来不是招聘来的,人是随时随地发现的。所以我们发现,谭纶做到了国士,他比张居正更脚踏实地,他知道“莫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能抓住关键点,总有一分的力。同样,谭纶也是一个随时随地收集人才观察人才的人,随时随地在做准备的人。所以这里也引出了我们这部影视剧中的千古清官海刚峰。

那么海瑞的成功从哪里开始呢,从他的信仰开始。古人说“文以载道”,你的文章就承载了你的信仰。海瑞以一篇文章家喻户晓“民失其田,国必失其民,国失其民则未见有不大乱而尚能存者。”就连总督大人胡宗宪也在他的上疏中引用了这人的文章。所以,常常一篇文章代表着的思想,一篇好文章便足以让人记住你。

但是海刚峰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孝。海刚峰四十多岁依旧侍奉母亲就寝,因为海母年少丧夫,一个人把海刚峰拉扯大,所以海母教育出了一个从道德方面世人赞颂的海瑞。但是我们说一个好人是不是道德就是极其高尚的人呢?国家真正需要应该是张居正、胡宗宪这样以道德约束自己,大事不糊涂的人。“不偏不倚,谓之中”这也是我们中国的中庸文化。

图片

既然知道了海刚峰面临着孝的问题,这个时候就体现了中华文字的精妙。张居正这封赞誉有加、气势磅礴的求贤信也十分有水平。文章开篇就体现了对海刚峰的赏识,通过海刚峰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责任来激发他,最后赋予了海刚峰最在意也是最重要的承诺,让海家千古留名。

胡部堂见完嘉靖后,去内阁找徐阶、高拱商议借粮之事。但很无奈朝廷的领导者是嘉靖,内阁的领导者是严嵩,很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说如果朝廷真的欣赏胡宗宪,应该是扩大他的权利,而不是明捧暗降。但是徐阶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你有这个心,必有这个果,好自为之吧!”

我们开头从别人的口中初识了海瑞,接下来就要从镜头之下真实的见证剧中的海瑞。海刚峰为什么会这么刚呢,我想一定和原生家庭有关系。母亲决定价值观,父亲决定格局,所以海瑞的性格和他的母亲是非常相似的。家中海母面露愠色,想必是知晓海瑞收到信后准备慷慨赴之的决定。我们说忠,忠从来不是忠于某一个不是忠于某一件事,而是忠于选择,忠于目标,忠于信仰。所以影视剧中的胡宗宪和严嵩都是在坚持自己的信仰,严世蕃和嘉靖更多的是忠于自己当下的感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一个人要想走得更远心要宁静,一个人要建立大的志向就要对物质的东西看淡。

海母也并非没有见识,不讲道理之人,在详细询问了海瑞淳安那边的情况之下,还是同意了儿子的远走。她知道,儿子是有志向之人,也和那些举荐儿子的人一样,相信海瑞会为了百姓去争。海妻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妻子,一心一意照顾着海瑞的家庭,陪伴他过着清贫的一生。

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海瑞出任浙江淳安知县。从踏进杭州,步近巡抚衙门报到这一刻起,他便开始了一生向大明朝腐败势力全面宣战的不归之路。

就算要升任知县了,海瑞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始终穿着麻布衣衫。但正如他字“刚峰”一样,海瑞的步履与眼神始终不卑不亢、刚正不阿。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师兄点评《大明王朝1566》|壮士一去海刚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