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二十二至二十四

第二十二期《国风·卫风·木瓜》

礼仪是中国古典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面,它约束人们的行止,呼唤人心深处的敬畏,诗经中有很多篇章都直接或间接地展露了先秦时代社会礼仪的缩影。礼尚往来,赠答之间自有深情厚谊,这也是《国风·卫风·木瓜》时便存在的传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首千载传诵的名篇,了解赠答背后的故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

你用木瓜送给我,我用美玉回报你。美玉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桃送给我,我用琼瑶作回报。琼瑶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李送给我,我用琼玖作回报。琼玖不单是匈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木瓜》是《诗经》中的名篇,因为语句简单,朗朗上口,它一般作为后世人在接触《诗经》时最先学习的几首诗歌之一,所以它也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篇章之一。

其中,臣子思报忠于君主 ,爱人定情坚于金玉,这二种意象逐渐成为“木瓜”意象的主流内涵。

君臣之间的“木瓜”之情,是从一段历史之中逐渐衍生的。春秋时期,狄人入侵了卫国,卫国国小力弱,无法抵挡狄人而遭遇大败,在危难时刻,齐桓公率领齐国军队击退了狄人,帮助卫人重返家园,并体恤卫国的艰难处境,雪中送炭,将很多的物资赠送给了卫国,所以卫国非常感谢齐国。卫国弱小,齐国强大,卫国歌颂齐国恩德的诗歌,自然蕴涵了以下报上的意味。在后世的发展中,木瓜逐渐演变为臣下对君主表达衷心的意象。公元801年,长安恰逢冬至,诗人贾岛在雪中怀诗前去拜谒当时身居高位的张籍,准备向其献诗,这是唐朝文坛的风俗,杰出的诗人向有才华的高官展现自己的诗才,进而在得到对方认可后获得被保荐为官员的机会。贾岛献上的诗歌中有一首《投张太祝》,其中写道“欲买双琼瑶,惭无一木瓜”,表面上是谦虚自己诗才平平,但实际上是借用了“木瓜”表达自己渴望入仕,希望得到对方提携的意思。这样的诗作在历代诗歌中都能寻到影踪。

至于表达男女情谊的角度,应该归功于朱熹,他在《诗集传》中说此诗:“言有人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从此,木瓜成为了爱情信物的象征。朱熹的观点获得了很多后世学者的认可,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研究《诗经》的很多学者,都在爱情的范畴中进行摸索。虽然在细节上观点各不相同,但整体而言,现代学界将《木瓜》定位为爱情诗的观点是主流意见。将《木瓜》视为爱情诗,则可以发现这首诗歌相当的清新浪漫。在瓜果与美玉的赠答中,一对青年男女传达着火热的情谊。据说,这也是当时青年男女选择伴侣时的一种社会风俗。

在上古时代,部落收集食物时,男子负责狩猎,女子负责采集花果,因此,花果就成为了女性的象征,向心仪的男子投掷花果,就代表着女子对其有情,而被投掷瓜果的男子如果也对女子有意,就要解下身上的玉佩送给女子,表达自己对感情坚贞不渝。

这样的风俗在后世仍有延续,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中记载了美男子潘安出行的经历,因为他相貌仪表出类拔萃,每次出门都会引发城内女子围观,洛阳城的女子们尤其热情,经常会向潘安的车架投掷瓜果,于是就有了“掷果盈车”这个成语。后世也有不少诗歌,用“木瓜”来表现感情的坚贞或是两相爱恋的情愫。

一首简单的古诗,使得人们对其主题的探寻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越是简单,人们对于它的想象就越是瑰丽,草率的否定某一种解读,也许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一座心灵的空中花园。

本期配乐剪辑自常静《空》、群星《丹青客(纯音乐版)》

第二十三期《国风·周南·葛覃》

《诗经》是以民歌为基础的诗歌总集,所以《诗经》三百零五篇,既有家国天下、江山社稷,也有很多普通的人生轨迹、喜乐悲欢。例如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国风·周南·葛覃》,讲述的是一位已经出嫁的女子,在为回娘家做准备。这些准备活动,要从采摘葛覃开始。

 

葛之覃(tán)兮,施(yì)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jiē)。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yì)是濩(huò),为絺(chī)为綌(xì),服之无斁(yì)。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wù)我私,薄浣(huàn)我衣。害(hé)浣害否?归宁父母。

 

译文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理话,说我心想回娘家。快把内衣洗干净。洗和不洗分清楚,回娘家去看父母。

 

在《诗经》中我们读过《桃夭》,讲的是对出嫁女子的祝福;读过《卷耳》,是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也读过《绿衣》,是千古悼亡诗之起始。《葛覃》则是描述已婚女子在婚后,想要回娘家时的所思所想和所做。

 

古人讲“归宁”,往往有两种意思。一是女子出嫁,因为女儿生来是要嫁人的,不算自己家人,出嫁到别人家,也算是回到自己本该去的地方,所以《桃夭》中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说法。二是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也叫回门,通常会在新婚后不久,新嫁娘会带着姑爷一起回到娘家,由女婿拜见岳父岳母。《葛覃》最后一句“归宁父母”说的并不很清楚,结合之前女主人公的一系列动作,就引发了对诗意的不同看法。

 

《毛诗序》中认为,这首诗是在讲还没出嫁的贵族女子,在闺中就有母仪天下的志向,并且一心钻研女功之事,学习纺织、裁剪布料、浣洗衣物,为以后嫁入诸侯家,教化天下妇人做准备。

 

在我们之前的解读中,经常会提到《毛诗序》的观点,那么这个《毛诗序》究竟是什么呢?毛诗就是诗经,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版本,是根据鲁国的毛亨和赵国的毛苌修订编纂的版本。传说当年孔子删定《诗》三百,去世前传给了弟子子夏,后来几经辗转,传到了毛亨手中。当时正是秦朝,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毛亨为了保全性命,带着家人和《诗经》书稿仓皇出逃,从老家鲁国一路逃到了河间隐居,直到汉惠帝刘盈登基,取消了不允许普通百姓藏书的“挟书律”,毛亨才敢让《诗经》重见天日。

 

而我们所说的《毛诗序》,就是毛亨和毛苌两人对《诗经》进行的解读,分为大序和小序,大序是指在《关雎》后写的一篇关于整部《诗经》的讲解和分析,小序则是写在每一篇诗歌之前的,对本篇主旨的解读。当然关于诗经的版本,毛诗序的作者等问题非常复杂,众说纷纭,在这里我们只是做了简要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相关的学术著作。

 

汉代以儒家礼法治天下,所以汉代成书的《毛诗序》中,对每篇诗歌主旨的解读,都无可避免地带上了统治阶级以文化教化百姓的色彩,例如《关雎》被说成是讲后妃之德、《静女》成了讽刺时事之作等等。

 

今人认为,葛覃的女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勤劳、贤惠、孝顺的媳妇,她在山谷中沉醉于草木碧涛,倾听鸟鸣啾啾,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宁静与祥和。面对这样的秀美景色,她也没有耽于玩乐,口中歌声不停,手中动作也不停,干净利落地割下很多葛覃,准备拿回家纺织成布匹,做成衣裳。

 

葛覃是一种藤蔓植物,茎可以编篮做绳,纤维可以织葛布,根可以入药,几乎全身都是宝,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还要家中儿媳亲自到山谷中去采摘葛覃,大概这家人并非有钱有身份的贵族。但女子却乐在其中,大概是想到即将见到分别已久的父母,心中干劲更足。

 

采完葛覃,她回到家中,把即将回娘家省亲的事情禀告了自己的婆婆,向她请假。毕竟嫁作他人妇,便要孝顺公婆,回家归宁的事情,也一定要公婆批准才可以。

 

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女子请假的过程非常顺利,她开心地开始洗衣服、整理路上要带的换洗衣物,从内衣到外衣,从需要洗的和不需要洗的,都要整理好。当别人问起她为何这么开心时,她才回答,我要回家去看望父母呀。

 

总之,从整体情绪来看,这是一首轻快的,洋溢着幸福感觉的诗歌。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的和睦是非常重要。而这位即将归宁的女子,勤劳而贤惠,让家中井井有条,亲属和睦。整首诗读起来也充满了美的享受。

 

本期配乐剪辑自王俊雄《浮云天关》、郁红《山水一般闲》、张帅《春湖》

第二十四期

古老的《诗经》记载了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情感,以及情之所至时的六欲七情。它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长卷,月下佳丽、波上神女、振振公子,他们从画卷中施施然走出,将时代的美丽与哀伤点种到我们的心间。今天,我们将迎来一位奇伟刚健的少年郎,他以少年人的锐意和朝气,在《诗经》的册页中留下了自己永恒的身影。

原文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注释

猗(yī)嗟:赞叹声。

昌:美好的样子。

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

抑(yì):同“懿”,美好。扬:借为“阳”。眉上曰阳,额角。

趋:急走。跄(qiāng):步有节奏,摇曳生姿。

臧(zāng):好,善。

名:借为“明”,面色明净。

仪既成:朱熹《诗集传》:“仪既成,言终其事而礼无违也。”

射侯:射靶。

正:靶心。设的于侯中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侯而设正。

展:诚然,真是。甥:古代女儿之子。一说姊妹之子曰甥,言称其为齐人之甥,而又以明非齐侯之子。

娈(luán):美好。

选:才华出众。

贯:穿透。

反:箭皆射中一个点。朱熹《诗集传》:“四矢,射礼每发四矢。反,复也,中皆得其故处也。”

御乱:防御战乱。

译文

这人长得真漂亮,身材高大又颀长。前额方正容颜好,双目有神多明亮。进退奔走动作巧,射技实在太精妙。

这人长得真精神,眼睛美丽又清明。一切仪式已完成,终日射靶不曾停。箭无虚发中靶心,真是我的好外甥。

这人长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闪柔光。舞姿端正节奏强,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箭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有力量!

这首《国风·齐风·猗嗟》以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位顾盼神飞的少年,他动作轻盈矫健,射术精湛绝伦,举手投足间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少年的壮勇。这是一位高大而健壮的少年,他的眉眼间尽是朝气与锐意,他步伐稳健,行动轻灵,舞姿端正,执行仪式时一丝不苟。清明的眼力,灵巧有力的动作, 一丝不苟的心念,勤于练习的严谨,造就了这位少年箭无虚发的神射之术。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夸赞这首诗:“三章皆言射,极有条理,而叙法错综入妙。”的确是这样,诗歌围绕着少年的形象与技艺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而在描绘少年形象时又既有条理,又有深意。我们随着诗人的赞叹移动目光,最先看到的是少年高大壮硕的身材,拥有这样的身体条件,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射手也就不足为奇了。接着,我们的目光就逐渐凝聚在那张年轻的脸庞上,他的表情如此认真,尤其是那一双目光炯炯的眼眸,简直是天生的神射手之眼。而当这位少年行动起来是,我们的目光又自然而然的被他稳健又轻灵的体态所吸引,由静而动,展现了神射手精准冷静的控制能力。当这位少年的形象刻画在我们脑海之中时,又有谁还能怀疑他的射术呢?

诗歌中对少年的描述,十分符合人们观察一个人时,目光自然移动的特点。而着重描述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凸显少年神射手资质的关键之处。这就是这首诗歌错综入妙的地方。

我们已经一起分享了很多诗经的篇章,其中不乏如《麟之趾》这样描绘杰出男子的诗篇。《麟之趾》中的贵族男子,温柔敦厚,宁静沉毅,如同沉默的大地般,仿佛能包容世间一切的不公;而《猗嗟》中的贵族少年,意气风发,锐意果敢,如同高耸的山峦,仿佛能够劈开世间一切颓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先民们对于男子的审美,人们普遍欣赏坚毅勇敢沉着冷静的男子。随着时代的推移,审美也会有所变化,魏晋以后,别样风情的美男子开始大行其道。何晏“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是一种纤细之美。卫玠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然“多病体羸”,卒时年仅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这“看杀卫玠”更是将花美男的审美推向了高潮。其实在现代的娱乐生活中,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仍然会在网络上交锋。

回到我们的诗篇,诗歌所勾勒的少年郎形象凭借少年人初生牛犊的朝气,打动了很多读诗的人。以至于,不少人心中会感慨,如此出色的少年人物,可千万不要成长为浑浑噩噩的糊涂男子啊。幸运的是,这位少年的后半生也被记录了下来,这段惊艳时光的故事,也不至于暗淡收场了。

诗歌中的少年,学者们普遍认为是鲁庄公。鲁庄公的母亲是齐国公主,鲁庄公是当时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外甥,诗中“展我甥兮”就是以齐人的立场表达了这层关系。也许是自身勤于锻炼,使得鲁庄公身体强健,头脑清醒。《史记》评价这位鲁国国君:“庄公好力。”就是说鲁庄公很能欣赏和招揽勇武之士。语文课本中选录了《曹刿论战》的故事,故事中正是鲁庄公接受了出身寒微的曹刿的谏言,才在长勺之战中一举击败齐国,并留下了“一鼓作气”的成语。这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曹刿本人的才智,另一方面也与庄公密切相关,能够听取他人建议,并作出合理判断,庄公在这场战争中做到了人君主帅应尽的职责。至于庄公本人,也留下过“金仆姑”的美谈。在与宋国乘邱之役中,鲁庄公以金仆姑射中对方将军南宫长万,最后又将之生擒,自后鲁国的良矢皆以金仆姑为名。

鲁庄公以一位少年郎的形象被镌刻在诗歌的丰碑之上。人不可能永远都是少年,却可以不辜负少年时,我们在诗歌中读到一位少年,于是对他产生好奇,对他的生活产生好奇,这便是诗歌给我们的馈赠。它种下感动与好奇的萌芽,让我们能够在抓住片刻的光芒之后,追着诗性的光辉去探求更多的未知与美好。

配乐

夏雨风荷 - 王俊雄

子规声裡驻年光 - 王俊雄

花柳两相柔 - 王俊雄

自有幽香梦里通 - 王俊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第二十二至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