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三章:Mary Main :心理表征、元认知和成人依恋访谈

      心的成长,来自于另一颗心的滋养~~

第三章,Mary Main 根据鲍尔比和Ainsworth关于依恋的研究,将研究焦点从人际间互动的外部世界,转向了心理表征的内在世界。

一、鲍比和内部工作模型

提到Mary Main 的理论,离不开鲍比提出的理论为前提。鲍比提出,依恋系统功能的个体差异,必然和个体对待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相关。鲍比指出,内化的客体关系和幻想是从儿童与真实的人实际互动中产生的,是动态的、不停演变的表征世界。

在每个人所建立的有关世界的工作模型中,一个关键的特征是他的观念(?),关于他认为依恋对象是谁,在哪里能找到他们,以及他期待他们会如何反应。同样地,在每个人所建立的关于自我的工作模型中,一个关键的特征也是他的观念,关于他认为在依恋对象的眼中,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被接纳或不被接纳。以这些互补的模型形成的结构为基础,个人将作出预期,如何能得到自己的依恋对象,自己的依恋对象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鲍比提出一套理论:个体依恋工作模型使得他或她能够认识到和照看者之间一直重复出现的互动模式,因此“知道”照看者下一步会做什么。因为工作模型既影响了期待,也影响了伴随期待所发生的行为。工作模型塑造了互动,同样地,互动也塑造了工作模型。

同时,一方面,鲍比相信,在新的改变了的关系中,或甚至通过提升了的觉知,内部工作模型具有被“更新”的潜能。另一方面,鲍比观察到这些模型又通常拒绝被修正——其中,部分原因是她它们总会在意识之外发生作用,部分则是由于自我保护的(即便是自我挫败的)防御发生了作用。

鲍比建构了依恋的理论框架,同时,这些依恋模型有多稳定?它们的结构是什么?它们在婴儿期及其其他时期是如何发展的?安全型模型和不安全型模型的区别是什么?Main通过实验研究进行了证明。

二、重新将内部工作模型概念化

Main根据“表征的人为加工物”——想象出纵向跟踪研究中的儿童和父母的内在世界。Main认为个人的依恋工作模式会通过叙事话语想象以及行为的特征模式流露出来。Main根据以上假设,建构了成人依恋访谈(AAI)——用来向研究中的父母提问题,让他们回想和反思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包括丧失、拒绝和分离的体验。Main提出AAI实际上评估应答者当前最主要的“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

成年依恋模型简易版
语言能够隐瞒一切,如同它能揭示一切一样——而内在表征大多是无意识的,因此无法说出来。Main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父母用词的特定方式上,而不是他们所说的字句上;也就是说,她更多地关注过程和形式,而不是内容。这种了解表征世界的独特方式——主要是通过注意人们如何沟通,而不是沟通什么——使得她利用AAI研究对治疗师有莫大价值。

Main 的纵向研究取得了两个重要发现,有效地将依恋研究从行为层面转向表征,位于行为层面之下的情绪和信念。Main在研究这些表征的人为加工物时,发现了两个重大的相关性:第一个发现,儿童在十二个月大时,在陌生情境实验中和主要照顾她的一方父母一起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混乱型依恋),与五年后儿童的内在世界的结构之间有相关性。儿童对母亲产生的行为的差异,相应地预测出对分离“叙事”的差异。“母婴互动的不同模式”,不仅必定会导致不同行为的发展,还会导致不同的“表征性过程”(事物或者语言表达被个体赋予的意义?)的发展。第二个发现,父母的内部工作模型对具有塑造性的互动品质有着决定性影响,而这些互动又影响了我们自己的工作模型。Main 研究发现,参与陌生情境实验评估的儿童,他们安全型的依恋模式,与他们的父母“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此外,我们自己“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上的安全感,最终不会那么取决于特定的个人历史事实——不管问题大到什么程度——而会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成功地对过往历史做出有意义的理解(看过一个故事:一位父亲是酒鬼,两个孩子,一位成为律师,一位成为酒鬼,记者采访这两位已经成年的孩子,你们怎么成为这样子。律师说:“因为我爸爸是酒鬼”。酒鬼说:“因为我爸爸是酒鬼。”)。

Main的研究发现平行对应现象,婴儿的非语言行为,六岁儿童对依恋表征,父母在AAI访谈中话语的形式和内容。Main对鲍比提出的内部工作模型进行了新的解释——用以获取或限制信息存取的结构化过程。这是儿童发展出的适应性策略。最早的行为的/沟通的策略中体现出来的规则,生成表征的/注意的策略,这个策略决定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触及到自己与依恋相关的感受、欲望和记忆,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Main指出关注能力、情感、想法和记忆方面的灵活性是安全感的标志(不较真,并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对事物可以从多角度考虑),这是安全型依恋个体的依恋表达。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对自己在依恋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会采用回避的策略,抑制或者减少内在的体验。矛盾型依恋的个体,在觉知和表达两个方面,都会或者予以放大,或者尽最大限度进行利用,以确保自己得到持续的照顾。

不同的角度探索自己

      三、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

      父母的依恋模式具有很强的代际传递的倾向性。

      对于安全型依恋的父母,父母的灵活性引出他们孩子的灵活性,从而促使安全型依恋产生。安全型父母的行为反应多样,感情丰沛,注意力几乎不受局限,他们看上去似乎是把自己装备好了,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能做出灵敏的反应。

冷漠型(儿童期是回避型)和迷恋型(儿童期是矛盾型)的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中,通过选择性的不注意或不协调的反应规则来保护自己,同时这种保护削弱了这类父母对婴儿发出信号保持敏感的能力。同时,婴儿会习得这些反映出父母心理状态的规则。回避型儿童会减少依恋行为,同时把对非人类环境的探索活动最大化 而迷恋型儿童则将依恋行为最大化,减少自主探索活动。

混乱型父母自身被儿童期的创伤或丧失等未解决的体验紧紧攫住了。这些淹没性的体验从未在意识层面加工过,它们被保留在一个解离的状态,安静地蛰伏着。只要遇到某个激起特定情绪的情境,这些体验就会被激活。一旦遇到激发他们创伤或丧失感的提示——比如包括他们孩子的痛苦,要求,或者愤怒——这些父母会很容易被那些(以往的)解离的体验所淹没,这通常会激发父母,做出让孩子害怕的行为。

      四、元认知:对思考的思考,对表征世界的表征

元认知

      元认知在依恋中怎么起到核心作用?Peter Fonagy提出了“心理理论”这一心理能力(理解他人的信念愿望和情绪与自己的不同,且这些心理状态是他人行为的基础),下一章继续依恋的心理理论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三章:Mary Main :心理表征、元认知和成人依恋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