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馆 | 穷养富养,都不如中国式教养

孩子的教养,暴露了父母的格局。

近年来,网上盛行着一套“穷养儿,富养女”的说法,并说得有理有据:

男生将来是要奋斗的,穷养才能让他知道钱来之不易;

而女孩是要嫁人的,富养才能培养她鉴别事物的眼光,别将来被一块蛋糕就给哄走了。

《变形计》中有个女孩,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明明已经16岁的女孩,却无论生活还是思想,都骄纵得不可理喻:衣服、袜子要妈妈帮着穿,脚趾甲要姑姑给她剪,吃饭也要阿姨喂,甚至在节目中对着年幼的弟弟大打出手……

妈妈带着弟弟躲开,她就给爸爸打电话,命令爸爸不许给弟弟买玩具,而她自己平时花销却极为阔绰:一个月零花钱四五万,做一次头发动辄花上万元。

节目组采访时,妈妈说:“我觉得女孩子就是要富养,这样在外面,金钱诱惑不了她,可以防止她走歪路。”

可是,这样富养出的女孩,真的就是你希望看到的样子吗?

要我说,这不叫富养,顶多是没教养。

图| cnu摄影博主-blank©

再说回穷养,那些被穷养长大的男孩,最后又怎么样了呢?

一位网友说得很扎心:

小时候,穷养也不过是别人晚餐红烧肉,自己吃馒头。这并不能影响我开心。

长大后,遇到自己喜欢却条件比自己好太多的女孩时,那种自卑才是发自内心的。

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贫穷的年代,所以他们深信,物质的匮乏能够教会孩子坚强和奋斗,却忽视了贫穷也会带给孩子自卑与懦弱。

穷养,养不出格局大的男孩。因为一个“穷”字,穷的不仅是物质,更是对他们精神的一种打击和禁锢。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稀缺心态”,即“越缺什么,越在乎什么”。

一个人若穷惯了,穷怕了,往往会对金钱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即便他们有了很多的钱,但那种穷的心态却一直在。

这种人,要么如葛朗台,变成了只会挣钱不会花钱的“守财奴”。

要么,就如《人民的名义》中的赵德汉,明面上住着破房子、吃着炸酱面,背地里却贪了两亿多人民币。 

父母若是一味强调以物质匮乏的方式来让男孩吃苦,却忽视穷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那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毕竟,人穷只会穷一阵,心穷却会穷一生。

说到底,无论穷养还是富养,重要的从来不在物质,而在精神。

若只把“穷养儿,富养女”这句话落在了物质上,实际上就是一种“把男孩当工具,把女孩当商品”的思维,忽略了养育的本质在于人,而不是钱。

如杨澜所说:“无论是穷养、富养都是不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是,你让他们从小把钱、情感、价值、精神能够放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上。”

让孩子玩物丧志的,从来不是富裕本身;激励孩子砥砺而行的,也不是贫穷。

无论男孩女孩,都当一视同“人”,重在教养。

作家梁晓声曾说:“教养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教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也是一个家庭,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穷养富养,都不如给孩子最好的教养。

曾有一个新闻:地铁上,一个小男孩和妈妈一起坐地铁,中途一位阿姨带着小宝宝上车,小男孩主动让了座,并在妈妈休息时,用手为妈妈垫着头。 

无数人为这位暖心的小男孩点赞,有网友说:“只要教得好,根本没有熊孩子。”

再想想身边有些人,看起来西装革履、人模人样,一张嘴却出口成脏、毫无教养,不由感叹:现在很多人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教养。

就像陈道明说的:教养和文化是两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没教养。有的人没有太高学识,但仍然很有教养,很有分寸。

教养,不存在于财富之中,也不体现在外貌上,只会显露于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

出卖体力的乡野村夫,你能找到他身上谨言慎行的闪光点;腰缠万贯的土豪权贵,你也可能在他身上看到粗俗浅鄙的影子。

所谓教养,就是无论你的出身和背景如何,你都可以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俞敏洪曾说:“成长远比成功更重要,培养孩子如同种树,只有先在根上先滋养他,然后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就能长得枝叶繁茂,离阳光更近一些。”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作品,孩子的教养,暴露了父母的格局。

父母的模样,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折射出的就是孩子以后的姿态。

网上曾有一位坚持“富养”孩子的妈妈,她极度渴望把女儿培养成气质优雅的“女神”。


于是每天要求孩子学钢琴,学画画,学拉丁舞,看书,定期带女儿去听音乐会,学习餐桌礼仪,衣服也都是名牌……


可结果并不如愿,女儿十分抵触,并反问她:“你自己都毫无气质,凭什么要求我优雅?”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每个孩子身上,都藏着父母的影子。

孩子的教养,与家境无关,只与他的家教、家风有关。 

每个家庭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这其中的内核就是家风。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你总不能一边要求孩子优雅向阳,一边又让自己活得一地狼藉。

 

教育孩子的根本,是执着地栽培自己。当你足够闪亮,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孩子自然会追光而来。

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就是说一个人应该要先完善品行与教养,才可以继续进行教育学习。

简单来说,就是先做人,再做学问。

这个道理,放在父母身上也同样适用。

父母最该给予孩子的,是良好的家庭教养,只有在这前提之下,学校的教育才有意义。

因为教养,是铭刻进孩子灵魂深处的底色,是他人生路上最有效的名片。

没有人会喜欢与没有教养的人相处,也没有公司愿意招聘没有教养的员工。

可以接受孩子不优秀,但不能允许孩子没教养。毕竟一个人的品性若是出了问题,早晚要遭人唾弃。


如果没有教养,聪明就成了阴险,知识就成了迂腐,贫穷就成了原罪。

如果没有教养,给孩子请再好的老师,买再贵的衣服,也换不来一丝感恩。

好的教育,永远离不开教养。好的父母,都懂得让孩子拥有独立、健全的人格。

不要教育孩子“赚钱辛苦”,而是与他分享工作的乐趣。

不要责备孩子“浪费,不知足”,而是告诉他“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不要逼迫孩子“体谅养家的不易”,而是倾诉你为家人付出的自豪和满足。

我们能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好教养”和“好人格”,这才是“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的最好诠释。

在那之前,为人父母,还请以身作则。毕竟,父母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


文章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馆 | 穷养富养,都不如中国式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