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走班制”,感悟其利弊――读《中国班主任研究》之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学校行动》有感

                        阅读前

      每读一篇文章前感觉读书是苦的,读完一篇文章后,它超乎寻常的收获,却是甜的。第一次每天坚持阅读专业书籍的我,品尝到了读书的快乐。感谢这个寒假,感谢群里伙伴们的影响与鼓励,感谢琪琪小朋友百日阅读打卡活动的坚持,提醒我也要坚持阅读下去。

      从未有过如此充实的假期生活,让我慢慢改变了自我,丰盈了精神世界。

                          阅读中

      这篇文章很长,我已读过两遍,再次翻开,感觉读起来还是很困难,因为对于我一个小学的班主任,要想理解高中的教学改革,总是不知从何处进入。不过我在读前几篇文章时,总是看到“走班制”这三个字,但不知其真正的含义。这篇文章的阅读让我豁然开朗,因为整篇文字就是具体分析走班制教学改革的。我通过摘要的阅读,大致了解到本文是采用实证研究探讨高中学生对走班制的感知和学业适应情况。其中有利也有弊,怎样扬长避短,让学校进行的走班制改革真正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我通过文章的基本框架解析,具体了解了走班制在高中学校进行教育改革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难题。同时也启发了我在小学阶段应注意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本文共由七部分组成,由上到下紧密结合,层次感鲜明,内容充实,图表相称,对我来说,是一篇很好的论文典范。

        第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经济的转型,导致教育培育人才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根据国务院颁布的考试制度实施意见,先后很多高中都尝试了教学的改革。在这种背景下,走班制成为高中学校改革“议事日程”的顶端。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研究急需进行。

        第二,文献综述

      什么是走班制?“走班制不仅是一种授课形式的变革,更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层次变革。它打破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型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课程,进入不同课程内容、层次的教学班来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作者从国外、国内两方面的走班制教学研究提供的文献材料进行综合叙述,阐明走班制形成的过程,以及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对国内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学生发展、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全面看待走班制。并把走班制与传统的班级进行比较,突出自己特点。同时结合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再次明确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走班制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适应状况,为学校改进和完善走班制提供建议。

        第三,研究方法

        作者采取调查问卷加访谈的研究设计,对浙江省七所高中进行调研,从学生性别、成绩、年级、来源结构样本描述。涵盖面广泛,可信度高。

        在这部分阅读中,作者结合数据统计表、统计图罗列调研结果的研究方法,微信群里的叶老师、程老师在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第二辑的组稿中使用过,非常敬佩她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自己距离这种专业性的素质提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同自己所处的学校环境,班级实况,以及自己的学习理解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多读一些专业书籍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把从书中所吸收的理念应用与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对走班制的整体感知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对走班制已进行了初步的概念论述,这部分作者结合浙江省“7选3”高考模式又一次对什么是走班制进行了阐述。“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

      根据走班制的特点,依据上述的研究数据,作者从学生对走班制的主观态度、适应状况,以及走班制推行存在的学校差异进行了分析归纳。

      学生的主观态度总体是赞成的,但对是否能提高学习成绩或减轻学业负担比较怀疑,因为走班制一方面要求学生有更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才能有所保障。另一方面学生把考上名牌大学作为最大目标,减轻学业负担很难实现。通过作者的比较分析多数学生还是能够适应走班制的,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新事物。同时根据学校差异在走班制的推行上影响着学生的适应情况。

      第五,走班模式带来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

        走班制给高中生学业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转变:其一,把课程选择权还给了学生:人手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表。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科、选师、选课,自行规划自己的课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实现自主成长。其二,教学班成为主要授课形式。“学生因学习能力和所选科目差异进入不同层次或类型的班级上课,以走班的形式流动到自己的上课班级,这种临时班集体称为教学班。”这样的教学班更灵活、流动,从学生的访谈材料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班,课堂更自由、欢快,有活力,师生关系更融洽。其三,同伴关系有所扩展,交友更广泛。学生不再有固定的同桌,随着教室的流动,随时可以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不同班级、年级的组合教学,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有利于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形成。其四,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原先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转变身份,从管理走向引领,转为学生的导师、咨询师、教学顾问等,对学生进行人生指导、心理疏导、学业指导。”这种变化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教师作为学生的成长导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互相交流学业、心理各方面的问题,课堂关系更为密切。

      第六,走班制下高中生学业生活转变带来的挑战

      走班制给学生带来学业生活转变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众多问题。面对一种新的事物,在探索与实施的过程中,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既有对学生有利的变革,又有对学生不利的问题。其一,自主选课的疑惑:课程我该怎么选?其二,班级管理功能弱化:教学秩序在变乱?其三,分层带来的心理困扰:我是差生吗?其四,班级归属的茫然:集体凝聚力去哪啦?其五,师生沟通的无助:有了问题怎么办?

      面对这些疑惑,通过阅读作者的具体分析,感觉高中的走班制和分层教学在课改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学校管理与制度必须做出相应地调整,在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在教学班的班级管理功能上要加大力度,在分班教学工作上要站在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分班,在班级建设上要做深入的探究,在课下学生与教师的指导与沟通上,要给予充分时间。

    第七,引导高中生适应转变的学校改进行动

      作者针对第六部分走班制在高中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学校的改进措施:其一,提高学校课程多样化假设的能力。其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其三,完善走班制管理机制与责任体系。其四,组建教育联合体,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其五,改造学校空间布局,优化教育建筑功能。

    这些学校改进行动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走班制的模式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逐步走向成熟。

      通过对文章框架的分析,反思我所从事的小学教育工作,首先一定要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坚持每天做同样的事情,例如班级的百日读书活动,亲子共读活动,让孩子们克服种种诱惑,坚持阅读,养成终身读书习惯。最后注意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习规划自己的人生。百度搜索中“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也指生命、人生。”“生涯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对影响我们生涯发展的经济、社会、心理、教育、生理等各种因素的选择和创造。它通常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全面、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之上,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一般性特点。”从小就注意培养学生对自己进行反思,设想自己的未来,对将来的生活进行规划,有助于学生今后学习与生活。

                        阅读后

      女儿还有一年半就要进入高中生活,这篇文章让我提前了解女儿今后将要面对的学业问题,以及高考制度改革下,高中生活的变数。希望国家的政策,教师的努力,可以改变今后的教育现状,让更多的人才服务于祖国的建设。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解“走班制”,感悟其利弊――读《中国班主任研究》之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学校行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