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迷思

观大熊猫,看教养迷思感受

今天带娃去科技馆,顺便看了一部关于熊猫的纪录片:大熊猫终将回到大山深处,从闪烁的镁光灯下重返自由天地,从有名有姓再度回归无名无姓。

这就是野性的复苏。

从这个纪录片中,讲述了如何帮助熊猫归于野外。

首先,要挑选适合的熊猫。挑选维度有攀爬力,好奇心等

其次,建议安全感。纪录片中强调了陪伴熊猫玩耍,可以帮助熊猫建立安全感。

而这个非常重要。

一开始,我以为建立安全感,是帮助熊猫可以有信心跟随抚养者,踏出安全区,来到野外。可是到了影片结束,我才发现不仅仅如此。

经历了两年多抚养者每天陪伴熊猫玩耍,训练野外生存能力等,才把熊猫放到野外。可是,科研工作者还会给熊猫带上跟踪项圈,我当时不理解,后来才明白,原来圈养熊猫并不能完全适应野外。

熬过寒冬是熊猫归于野外最大问题。

所以,我们终归不能永远陪伴它们。我们要给熊猫机会,自己探寻危险,解决问题。

科研人员认为,森林中危机四伏,对于放归野外的熊猫,首先得采取有效措施,助其野性复苏。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抚养孩子,不也如此吗?

熊猫用鼻子探索每一种新的气味,通过攀爬,探索,铸造成长每一步。

而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有时候需要我们帮孩子建立自己探寻外界的好奇心,并能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并不算大,影响孩子的关键因素是儿童世界的三大原则。

主要法则有三条,

第一,是多数裁定原则;

第二,是啄食次序原则;

第三,是组间对照效应。

先来说第一个,多数裁定原则。多数裁定原则就是,当某人的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不一致时,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二个原则,啄食次序原则,字面意思就是鸟类吃东西的顺序。作者提出,啄食次序原则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更大。

第三个原则,叫组间对照效应。

这是孩子群体性的运行规律。对上学的孩子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人是其他孩子。但是,学生群体又会分为小的群体。比如,小孩子对性别的差异就非常敏感,一旦孩子们把自己归为男孩和女孩,这种自我归类就会强化两性之间的差异。

身为父母,我们对孩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至少有三点,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努力去做的,那就是,教会孩子如何离开家庭、给孩子选择好的环境、不做焦虑的父母。

我们先说第一条,教会孩子如何离开家庭。孩子们在家里能够学到家庭的行为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把家里的行为规范带到外面的世界。所以,你会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一旦回到家里,又会变成当年父母身边的淘气孩子,忘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各种身份。同样,当他们离开家庭的时候,他们会把父母教给他们的家庭规范抛在脑后。

但是,孩子确实在家里能学到一些更好地帮助他们应对外部世界的技能。比如,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知识和训练,让他们出门之后更好地应对外面的世界。如果孩子们热爱体育,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们先在家里练习打篮球、打羽毛球,学得一技之长,到了孩子群里才好镇住小伙伴。同样,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弹吉他、学习怎么做饭、学习怎么开车,这都会对孩子离开家庭之后的自主生活有帮助。

第二件家长能做的事情是,给孩子选择好的环境。

在孩子的孩童时期,父母是有能力帮助孩子选择同伴的。环境和同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意义所在。

第三件家长应该做到的事情是,不做焦虑的父母。

作为父母,一方面,我们应该放下过度的压力和焦虑,另一方面,要更重视自己的生活,不要全身心就围着孩子转。在每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实际上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然后才会是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孩子是我们的亲人,就像配偶是我们的亲人一样。在处理夫妻关系的时候,如果你足够成熟,你早就应该了解到,你可以跟你的配偶学到很多东西。婚姻能够改变你的想法,改变你的选择,但是不会改变你的人格,而且,你也不应该奢求去改变配偶的性格。

总之,给孩子最好的环境,就是良好的家庭关系。

同样,我们不要期待改变自己的孩子。孩子跟父母也是朋友的关系,父母不可能赐予孩子在社会上的自尊和地位。你不能指望通过给予孩子柔情蜜语,让他去抵挡外面世界的尖酸刻薄,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路,你不可能替孩子去走属于他自己的那条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养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