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三天档,与清明、端午、五一相比,只有中秋最“凉凉”

文丨云飞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有19部新片同时公映的中秋档,再度刷新了档期新片的数量上限;然而缺乏拳头影片的档期,只有贩卖岁月情怀的《黄金兄弟》一家独大,最终无法为十一国庆档预热。

临近国庆档不近不远的尴尬时间,欠缺重量级影片入驻的乏力内容,再加上历来表现羸弱的市场表现,让今年的中秋档乏善可陈。9月22至24日,中秋节三天小长假共报收5.29亿,相较2016年还出现了小幅缩水。

横向比较,近年来中秋档对票房提振作用不大,但每年仍呈现有涨幅,今年中秋档不进反退;纵向比较,同属三天小长假,2018年清明、端午、五一票房皆有丰收,唯独中秋“凉凉”。

19部影片多而不强,“虾兵蟹将”难堪票房大任

乍一看,中秋档影片琳琅满目,日本动画《哥斯拉:怪兽行星》、标准硬汉片《虎胆追凶》、萌宠电影《爱猫之城》、青春片《悲伤逆流成河》、都市爱情《冷恋时代》等……类型丰富多样的上档影片,给影迷以充足的选择余地。再定睛一看,19部影片中,大部分都是无宣发、无卡司、无热度的“三无”影片,本身就没有能力掀起多大水花。

“一日游”才是“三无”电影的归宿。上映两天时,《天刃》《中学时代》《天慕》《极品师徒》等票房均不足50万,排片率最高者不过0.1%,其惨淡可见一斑。“三无”影片选择在中秋档上映,更多是为了蹭一波假期消费的热度,但其内容完全没有吸引力,自然无法形成有效排片,分得一杯羹。

能够有所作为的中秋档新片,只有《黄金兄弟》《悲伤逆流成河》《江湖儿女》三部影片而已。曾在《煎饼侠》中惊喜合体的“古惑仔”,在怀旧情绪风起云涌时大打情怀牌,尽管影片从故事到表演走向了全面平庸,评分不及格的《黄金兄弟》依然成为羸弱中秋档的票房冠军,但透支消费如《爱情公寓》一样不可逆,竭泽而渔的“一锤子买卖”最终消耗的只是“古惑仔”这一IP而已。

《江湖儿女》则是贾樟柯最有商业可看性的作品,也创造了其电影作品的最高票房纪录。文艺片的商业宣发路径,贾樟柯在上一部《山河故人》中就有所尝试,并尝到甜头。在《江湖儿女》的宣发中,既有戛纳场刊2.9分高分的口碑影响,也有贾樟柯跑遍全国票仓城市的地面路演,但贾樟柯影迷团体的基本盘,注定其难以渗透到三四线城市,只能在一二线城市有更好表现。

《悲伤逆流成河》对《江湖儿女》的逆袭,则是今年中秋档的一大特点。尽管《小时代》系列赚得盆满钵满,但负面缠身的郭敬明已然具备自黑体质,仿佛票房与收视的双毒药。此次《悲伤逆流成河》讨巧地利用新人担纲主演,又借力校园霸凌题材,虽然影片依然平庸,但也悄然逆袭《江湖儿女》。

正因为中秋档影片的羸弱,阿汤哥与古天乐们老当益壮,虽上映已久但仍能在单日票房中占据一席之地。上映已近足月的《碟中谍6:全面瓦解》单日仍能报收2000万+,其总量也稳稳迈过12亿大关;而《反贪风暴3》也即将跨越4亿门槛。

游离在国庆档边缘,中秋在三日档里注定弱势

处在暑期档与国庆档冷热交替之中的中秋档,因放假日期不定,或恰好落在国庆节内,票房一蹴而就,成就2015年与2017年日均3亿+的丰功伟绩;或恰好在9月的市场低谷之中,大片正在蓄力之中,既无大片撑场,也无暑期余热,自然无法提振票房。

游离在国庆档边缘,是中秋最为尴尬的市场地位,也注定它只能成为国庆档的“附属品”:

2015年中秋节恰好在十一前夕,中秋节便成为了国庆档的“前哨战”,对影片质量颇为自信的《港囧》就提前“抢跑”,试图利用口碑来获取更为有利的排映空间;

2016年,中秋节距离国庆尚有2周,长达半月的爆发力,拥有足够大的市场体量,因此吸引了《大话西游3》《反贪风暴2》《追凶者也》《七月与安生》等热门影片进驻;

2017年,中秋节恰好在十一长假之中,众多大片自然早已选择9月30日公映,阖家团圆的节日被“淹没”;

而到了2018年,仅剩一周的中秋档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其主打影片《黄金兄弟》《江湖儿女》若在国庆档上映,只能是被吊打的第二阵营甚至第三阵营,票房前景可想而知。而倘若前置一周上映,至少拥有了一周的时间差,这也是《悲伤逆流成河》临时改档的原因所在。

也正因为档期的尴尬所在,中秋档很难有所作为。年份好时,中秋节能拥有一席之地,但影片体量依然无法突破5亿档次;年份差时,中秋节被巨无霸式的“邻居”国庆档吞并,只能作为“前哨战”存在。

这样的鸡肋式档期,甚至还比不上清明、端午等三天假期。仅以2018年为例,因《头号玩家》《起跑线》等进口片的表现强势,清明档票房同比上涨15.4%;《后来的我们》一枝独秀的五一档,也以9.31亿的档期票房较2017年上涨23.98%;6月的端午档,也有了9亿的体量,较往年增长27.88%。究其原因,清明节所在的4月虽是冷淡档期,但恰好是进口片插空而来的良机;五一历来有国产强片入市的惯例;至于端午节所在的6月,还是国产电影保护月前夕,进口片霸屏的关键时期。

与之相比,往往搭上暑期档末班车的好莱坞大片,在中秋档已是强弩之末;而国产强片正在国庆档蓄势待发,也不会选择在时间尴尬、体量有限的中秋档上映——如此看来,没能搭上国庆档“顺风车”的中秋档,就只剩尴尬了。

国庆前低迷市场仍难提振,拉平档期“波峰波谷”成共识

按照内地影市的规律,热门档期的票房高潮之后,自然而然会有市场低谷。例如春节档前夕,元旦档余温早已不在,而强片正在等待入市,全年的单日最低票房往往就此“诞生”。档期冷热之前的交替,使得3月、4月、9月和11月往往成为冷档期,与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等形成鲜明对比。

对观众而言,潮起潮落的档期并非好事,热度非凡时大片看不过来,而影市冷清时却又无片可看;对于放映终端的影院而言,能同时拥有有效排片的影片只有3-4部,否则就会出现互相倾轧,“旱则旱死,涝则涝死”早就是业内沉疴,拉平波峰波谷之间的差距也被影院呼吁多时;扎堆上映,对回本心切的出品方同样并非好事,冷淡的9月无国产大片公映,而一拥而入的国庆档却又贴身肉搏。

中秋节过后,假期消费显著的内地影市,将再度陷入低谷,只有等待十一才能迎来爆发。届时,没有票补进场的内地影市,能否再创辉煌,则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是三天档,与清明、端午、五一相比,只有中秋最“凉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