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文化与邹鲁文化

鲁文化的缘起与特点

  钱文忠先生在三邾故地——今山东滕州市墨子文化研究暨第二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鲁班文化节上,这样对邾娄文化评价: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孕育出墨子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的乃是邾娄文化,也就是泗水河畔的邹鲁文化。相比齐鲁文化而言,我们对邹鲁文化的了解、理解、研究和重视都远远不够。现在看来,邾早于鲁,文化也比鲁文化先进。鲁文化始于周公,而邾文化可以上推到夏、殷。邹鲁文化有两个鲜明的特色,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邹鲁文化都崇尚和平,反对战争,讲求仁义;二,邹鲁自然科学的水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堪称独步的。古代舟、车、服、用器物,很多是以邾、娄为名的。方授楚先生讲:“邹鲁地区,其俗喜学术,好技艺,颇似希腊之雅典”。古代以造车著名的奚仲,以及公输班都是墨子的同乡,这就丝毫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了。

  这段话中,“鲁文化始于周公”,是移民文化,是文化界公认的观点。

  因此,传承周(礼乐)文化的鲁,是代表当时的官方(周)推行政令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典范,鲁文化在与齐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代表山东文化性格的“齐鲁”文化。

  鲁文化经过历代鲁国国君发扬光大,又经孔子对鲁国及春秋时期的文献整理而得以流传、得以集大成。鲁文化是其创立人“周公”、传承人“伯禽”为代表,经由孔子(集大成)升华而成。由于历代文化主流均以官方意识形态引领为主,鲁文化故而形成了规范的“礼”“乐”文化传承,秉承“礼教”,以礼乐教化为主,官学与私学齐驱。孔子受鲁文化影响较重,故而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本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安分”,是一种“教、化、育、成”文化。

邹(邾娄、邾鲁)文化特点与邹鲁的融合升华

  前文已述,钱文忠先生认为:“邾早于鲁,文化也比鲁文化先进。”

  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娄",而最早的鲁文化也是由"邾娄文化"里发展出来的。"鲁为娄转,因娄得名"。从邾娄文化、三邾(邾分三国后邾国、小邾国、滥国)文化到后来的以“邾”改“邹”,以“夷俗仁”东方“君子之国”著称,由于孔子与邾的关系、孟子与鲁的关系,加上两地临近,文化上的交流、融合、升华便使“邹鲁”渐渐成为一种风尚、一种文化环境及氛围,令他地文化“高山仰止”、羡慕非常。

  邹鲁文化形成高峰,是以受邹文化影响更深的“墨子”、“孟子”而推向辉煌的。

  故而“邹鲁”之“夷俗仁”的“仁”文化经过孔子推崇升华,经孟子具化为“仁政”,而成为儒学的宗旨,“邾、邹”所传承的东夷文化中的“不屈”(历年与鲁征战、并不是因为你强大我才服从),形成了孟子的“大丈夫”性格、敢于担当的“天赋大任”的使命感、浩然正气的“正义”感,形成了“仁”“义”及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脊梁品格。

  鲁地人才更多的是“知书达礼”,邹地更多的是出创新型人才。及至到汉魏时代,邹地尚出产仲长统的治国安邦《昌言》、《乐志论》表征了汉末山水意识和山水文学的萌生;王弼开创的玄学、王叔和开创的《脉经》医学、王粲代表的文学高度,这种具有开创精神的文化传承,是“邹鲁”文化得以长盛不衰的“基因”。

  “邹鲁文化”已经不是一种地域文化,“邹鲁”被各地尊崇并以“邹鲁”美誉,才是一种文化现象,甚至是一种值得复活的“文化基因”,从而使这种“文化环境及氛围”、“文化昌盛、崇文重教”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常态。

后世之所以推崇“邹鲁”,而不是崇尚“鲁”,是以更加认同“邹”的文化因子,更崇尚孟子的气节而形成的文化“风骨”、崇尚“孤桐”的高节,才有后世秦始皇东巡,首封邹鲁文化高地的象征——“峄山”,代表对东方文化的认同,这就是为什么“鲁文化”永远只能是一种地域文化范畴,而“邹鲁”能够上升为“文化昌盛”“崇文重教”“文献名邦”的根本缘由。

  作者简介:

冯彬,“邹鲁文明”文化概念首倡者,邹鲁圣地孔孟故里人,1982年毕业于济宁师专中文系,山东省尼山书院首批讲师,济宁市乡村儒学讲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文化与邹鲁文化)